今天来说一个心理学上的名词——酸葡萄心理。
“酸葡萄心理”是因为自己真正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产生挫折感时,为了解除内心不安,编造一些“理由”自我安慰,以消除紧张,减轻压力,使自己从不满、不安等消极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这种心理的来源是《伊索寓言》。《伊索寓言》“酸葡萄”中的故事广为人知:狐狸想吃葡萄,但由于葡萄长得太高无法吃到,便说葡萄是酸的,没有什么好吃。心理学上以此为例,称其为“酸葡萄心理”。
与其相反,有的人得不到葡萄,而自己只有柠檬,就说柠檬是甜的。这种不说自己达不到的目标或得不到的东西不好,却百般强调,凡是自己认定的较低的目标或自己有的东西都是好的,借此减轻内心的失落和痛苦的心理现象,被称为“甜柠檬”机制。
“酸葡萄”与“甜柠檬”机制在日常生活中都是较为常见的心理现象。是心理学中合理化作用的典型表现。是指个人的行为不符合社会价值标准或未达到所追求的目标,为减少或免除因挫折而产生的焦虑,保持自尊,而对自己不合理的行为给予一种合理的解释,使自己能够接受现实。
听起来有点拗口,其实生活中比比皆是。在学校教育管理也存在“酸葡萄”与“甜柠檬”机制的合理运用。
我曾经在课堂上与孩子们师生共读《木偶奇遇记》的部分章节(皮诺乔在所谓的好朋友小灯芯的怂恿下来到了“玩儿国”,不久,俩人都长出了一对驴耳朵,得知对方也长出驴耳朵后,由原来的嚎啕大哭变成哈哈大笑)时,连类引申了鲁迅《阿Q正传》里衍生出来的“阿Q精神胜利法”——
皮诺乔之所以不再为自己长出驴耳朵而难过痛苦,是因为看到了小灯芯和自己有同样的遭遇,此时痛苦立马大幅度降低。
阿Q被举人老爷狠狠暴揍了一顿,疼得蜷缩在土地庙里瑟瑟发抖,实在是难以忍受了,就在心里安慰自己:这是孙子打爷爷,这种精神上的安慰之后,疼痛似乎立马降低。
其实酸葡萄也好,甜柠檬也罢,阿Q的精神胜利法也好,这三者之间都有一个虚假的自我安慰、虚假的忘却在其中作祟,总之是核心是虚假的。
试想一下,在校学习的孩子们,甚至包括作为大人的我们,没有过这样的自我安慰时刻?——
如果我也和他一样努力的话,肯定轮不到他拿这个奖;
如果我也上课认真听课,平时及时复习的话,我也可以拿奖学金。
会出现这种心理,是正常的。
当我们得不到想要的东西时,为了淡化内心的失落感,我们会为自己找“慰藉”。
当无法正视与别人的差距,想逃避时,就很容易陷入“自我合理化”的思维误区。
这种过度的合理化,除了自我给予安全感之外,其他的什么也得不到。
如果经常采取自我合理化的形式,来安慰自己,会断绝向别人学习的机会,扼杀了进步的空间,自己止步不前,还一直洋洋得意。
而高度自律的人,则懂得接纳自己的不足,并冲破束缚,拓宽人生边界,勇于探索生活的无限可能。
所以,聊“酸葡萄”心理,说“甜柠檬”机制,包括“阿Q精神胜利法”,最终目的是让自己明白:
万万不可动辄用自我合理化来安慰自己,让自己裹步不前。
切记,高度自律,接受自己的不足。和曾经不完美的自己握手言和。
从舒适区中走出来,会发现这个世界原来是如此的丰富多彩,未来真的有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