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之前,我几乎没怎么读过有关机器人的书籍,在最近读了这本书前面一章之后,发现原来人类和机器人之间的相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有趣的过程,或许我的身边并没有机器人和我朝夕相处,不太能理解机器人在生活中让人类对它的认知的一个变化,但在这个网络快速发展的时代,我想很多人都逃不过“群体性孤独”这个词的定义。
如何去理解“群体性孤独”,我想我目前不能够完全的把它弄明白和讲述出来。我也只是在目前的阅读进度下对这个词有了一些浅显的认知。正如作者在引言部分——技术让我们的关系变得更亲密了吗?提到的这样一句话:人们与机器人的关系正在升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正在削弱。作者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能够让读者从中感受到人们对机器人的一个态度的一个发展,发展到今天,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人类和机器人的关系似乎已经越过了某个线,从而我们现在不得不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否还正常的发展。在作者所列举的案例中,对于儿童的观察和研究比较多,讲述了儿童视角是怎样去看待机器人的,从作者所举的例子来看,孩子们对机器人玩偶的陪伴是不反感的,至于在他们所处的这个年龄阶段,他们的认知所理解的机器人的陪伴在真实性和亲密性,在很大程度上是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较小的年龄阶段对机器人形成了一定的印象,在成长过程中或者说在真正经历社会的多种人际社会关系,是否会认为人类和机器人的关系还是犹如记忆中的那么亲密,曾经在小的时候会因为电子宠物蛋的消失而难过,甚至会去悼念,如果这种观念伴随着成长的一生,那么当这群孩子在正式进入社会之后,会怎样看待与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倾向于与人类建立关系还是和机器人建立关系;现在我们无法否认的是,机器人的扩张让我们感受到了威胁,我们想要的亲密感,是否是在消失,而我们在看似忙碌的网上进行交流,实则是孤独的。
当我看到上面图片中的这句话时,我有一种无力感,好像自己在上演的一部戏被戳穿,我们通过数字化的社交关系所营造出来的亲密关系仿佛就是一场幻觉,我们是演员,看似有人陪伴,一旦离开了那个舞台,我好像找不到人沟通交流。在另一端和我交流的人,在看见发来的消息时有很多选择,你可以选择立马热情回复,并从对方发的消息推测对方的心情,并以合适的语气发给对方,让对方知道你们此刻是保持在同一个频道,从而可以增加亲密感;还有一种选择就是你现在看见了消息,而你不回,或者说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选择一个时间点回复,毕竟对方也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见消息,这就做到了互相隐身。也就是说在数字化的社交关系时代下,我们似乎能做到去把控亲密的距离,就如作者所说的在网络世界我们彼此连接,同时也可以互相隐身。这个现象好像在我们身边已经很普遍了,包括自己不知不觉也成了其中一员。
在书中作者提到这样一句话,如今的我们缺乏安全感、却又渴望亲密关系,因此才求助于科技,以寻找一种既可以让我们处于某种人际关系中、又可以自我保护的方法。我们发短信,我们和机器人交互。我感觉我们正在见证人和技术关系第三次变革的转折点。我们屈服于无生命的挂念,又害怕与人交往的风险和失望。我们更依赖于技术而非彼此。机器人比人类更永恒,机器人比人类更忠诚,这个观点似乎是大众所认可的,而在现实的人际关系中,我们或多或少受到了某个程度的创伤,想要一段有保障的的关系,会更倾向于选择求助于科技,屈服于无生命的挂恋。我在想社恐、在情感上难以承受风险的人是会倾向于选择这样一段关系,那这样看来机器人已经上升到陪伴,是人类的情感需求,而不是只是仅仅为了生活、工作的便利。在这样的情况下,人类感受到威胁,从而对机器人与人类的关系有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群体性孤独这个词也是在对机器人的某种程度上认知和研究中所得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