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乾隆皇帝,大家都会想到他写的一些奏折以及诗,他的作品多达几万首之多。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乾隆皇帝的一生从登基到去世,他的政治、爱情以及性格。
他所处的时代被称为鼎清朝的鼎盛时期。但实际上他所他所统治的这个朝代被后人称为饥饿的盛世。虽然清朝的人口多达4亿之多,但是确实灾荒横行,贪官污吏众多,百姓流离失所。
在中国,因为皇帝控制着一切,所以皇帝就是整个国家的灵魂。只有皇帝这个“不断行动、永远警醒的‘灵魂’”存在,国家才能向上,进取。假如皇帝懈怠了,精力不再集中了,那么这个国家,就如同一个人没了灵魂了。“假如皇帝的个性竟不是上述的那一流,那么,一切都将废弛,政府全部解体,变成麻木不仁的状态。”(黑格尔《历史研究》)
人分为青年,壮年以及老年三个时期,皇帝不是神仙,也不是圣人。他是活生生的人。每个人的状态跟年龄息息相关,青年时期的乾隆雄心壮志,他勤于政务,约束自己的私欲,为了大清帝国的江山而奋斗,努力履行身为帝王的职责。
乾隆是仁慈与残忍的化身。
在他最爱的妻子死后瞬间变得铁面无私杀气曾因为很多事情怪罪过臣子,甚至皇子。
乾隆年间最出名的就是文字狱,仅仅一些臣子或是平民百姓写的一些诗句或者是用词不当,或被人告密,或被人揭发,一旦被抓住轻则斩首示众,重则千刀万剐开棺戮尸祸及亲族好友,一时间引得全国上下人心惶惶,他们口不敢言耳不敢听,事不敢做,一些小人甚至捕风捉影,陷害忠良。皇帝把愚民政策发挥到极致,控制百姓的思想他们才不会反抗。
到了晚年时期,他最新于虚荣心。接受了臣子的吹捧。他感觉自己人生非常美满,自封为十全老人。一旦有人指出帝国的缺陷或者是问题时,他当即变了一副面容,像一个耍赖的老人一样处处为难臣子,很可笑,但是又很无奈,或许他知道看似繁华大清帝国,实际上是金玉其表败絮其内。
乾隆皇帝一直是很英明,智商很高,为什么别人都看得清清楚楚的问题,他却视而不见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晚年的乾隆成了彻头彻尾的“洞穴人”。
什么叫“洞穴人”呢?有一位学者说过,“长期执政的人容易形成一种‘权力幻觉’,……权力成为一个洞穴,而这个权势人物就成为穴居人。他是自己权力的俘虏。他看到的、听到的,都是支撑权力的正面信息,负面的信息都作为错误的信息被清洗掉了。在他的周围形成了一个机制,它自动地过滤掉错误的信息,输入正确的信息。在此情况下,这个领袖往往无法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世界,他甚至都无法对自己的力量形成恰当的符合实际的判断。”(《“倒萨战争”与萨达姆的结局》)静默无声不敢提出任何对帝国有利的建议。
还有一件就是英国使臣华,想要与清国合作以及建立起贸易关系,而乾隆却视而不见自负大全国物产丰富,无奇不有。怎么会跟蛮夷合作?此举被后世给诟病,说是中国从此刻开始渐渐落后于西方国家。
其实并不是全怪乾隆身上,而是时代格局性以及文化教育所导致的。
英使马戛尔尼见识过清国,所说的一句话迅速传遍了世界,他说:
“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只是幸运地有了几位谨慎的船长才使它没有沉没。它那巨大的躯壳使周围的邻国见了害怕。假如来了个无能之辈掌舵,那船上的纪律与安全就都完了”。
“只需几艘三桅战舰就能摧毁其所有海岸舰队”。(《英使觐见乾隆纪实》,斯当东)
可见当时清国相比于其他国家军事有些落后。
综上所述,封建制以及君主专制显然是没好处的制度,国家兴盛富强仅凭一个人(帝王君主)的统治?扯淡,而是人民,与人民一起努力才能使国家富强。
感谢无数仁人志士推翻封建王朝,不然的话了不可能有今天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