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写研究文章间隙,闺蜜打来电话试图邀请我玩百变大侦探。
“有没有空,有没有空啊,来开一局?”
“手上有一篇研究文章、一个微课、一个视频要拍。在六月九号之前,我都是‘咯咯咯’。”
“嘤嘤嘤。”
过了一会儿,她又叹气道,“我也想像你这么充实。我每天就是教教书,然后准时下班,也没什么干劲,写研究文章也搁置了。”
“我倒是羡慕你教书教得好。”我话语里的羡慕和夸赞显露得太过明显,以至于她都有些不好意思起来。
说起我的这位闺蜜,即便是同一年参加工作,在教书的能力上我和她的差距就是凡人和天神之间的距离。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她就通过努力和研究摸准了教书的门路,快速地提高了自己的教学能力,带出来的学生不仅考试成绩优异,且她个人的公开课也是受到一致好评,实在令我羡慕嫉妒恨。
而同为教师,我就平凡了许多。不仅在教学能力上还颇差强人意,教学成绩也是中游偏下。虽则因为年龄轻和所处单位的关系,我比她参加了更多的比赛,但是成绩一直都是三等奖左右,也不曾有过什么拿得出手的公开课。
几次宝贵的公开课机会,我都没能很好地利用起来,以至于“亮相”时的阴影一直到现在都笼罩在我的身上,留在我的心里,在每一次上课时都会暗搓搓地跳出来高喊“你不是一个好老师!”
于是,我真的十分羡慕教书教得好的老师。我认为无论是比赛还是科研,没有好的教学能力作为基石,比赛成绩不好可能还是其次,核心的是教师要掌握的教学技能是无根浮萍。荣誉和比赛成绩脱离了单位平台就会贬值,但是个人的教学能力是显著的证明,也是一个老师的立身之本。
但是闺蜜却有些羡慕我研究文章科研做得多。在我发表了“我认为教学能力更重要,不然任何荣誉都会被 人认为是不配”的言论后,她自黑道,“这个背后说别人不好的大概就是我这样教书教得好,但是没有其他成绩的人了。”
“教书教得好,成绩好有什么用呢?又不能评职称,也不能评荣誉。”
“但是教书教得好、成绩好了之后,才能有“货”去争取其他的东西,否则不是打肿脸充胖子嘛?再说了,教书是教师天职,教不好书算什么好老师。”
我撺掇着闺蜜去写研究文章,把她宝贵的教学经验总结下来,“你这样的金子不站出来发光,我这样的石头哪里看得见灯塔?”
不过,其实我俩都在羡慕别人身上有的,而自己没有的东西。两者兼得,固然可行,但是要挤占大量的个人时间,是否值得呢?
作为老师,我认为我们两个还是选择了不同的道路,由此形成了不同的成长路径。我羡慕她的成长,因为我认为教学技能是根本;她羡慕我的研究文章科研做得多,却也分不出精力来完成一篇研究文章。
教学和科研的巨大割裂,大概是一个难解之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