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上一篇简书文章《职业成功=做正确的事+正确的做事》,我们知道了,职业成功=做正确的事+正确的做事,做正确的事在前,正确的做事在后。也就是战略和战术都要正确,同时战略在前,战术在后。
那么问题来了,在职业上,到底什么叫“做正确的事”呢?
职业上所谓做正确的事,有四个指标:一个是这份工作是不是你喜欢的?一个是这份工作是不是你擅长的?一个是这份工作带来的回报是不是你想要的?一个是这份工作有没有发展前途?对应的是职业定位的四个最关键要素:兴趣、能力、价值观、社会需求。兴趣、能力、价值观是个人的内在需要,社会需求是社会的外在需求。如果你的工作同时满足这四个指标,这份工作就是你最佳的职业发展方向,你就是在做正确的事。用一个图型表示就是:
在这个图案中,兴趣、能力、价值观、社会需求这四个要素的交集部分,就是职业发展的最佳方向,也就是正确的事。
仔细看看,是不是像人的眼球?现在大家经常在说“眼球经济”,意思是只有把人们的眼球也就是注意力吸引过来,才能产生最大的效益。职业发展也是一样,只有把注意力集中到兴趣、能力、价值观、社会需求的交集部分,做同时符合这四个要素的工作,才能产生最大的效益。我们可以给这个眼球起个名字叫“职业眼球定位”,这样的职业定位,就是最佳的职业发展方向,就是做正确的事。
这时候也许有人会问了:职业发展为什么一定要同时满足这四个要素呢?缺少某个要素不行吗?
答案是不行,为什么?我们一一来详细解答。
首先说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兴趣的事情,我们每个人是“不待扬鞭自奋蹄”的,不用外界强迫或者奖励,自动自发地就会去做,原因是做感兴趣的事情,我们会获得一种内部奖励,那就是快乐。心理学研究发现:人在做感兴趣的事情时,大脑会大量分泌一种神经递质多巴胺,多巴胺会让人产生快乐的感觉,人一旦产生快乐的感觉,大脑的奖赏回路就会被激活,人就会倾向于更多做这件事情,从而感受更多的快乐。
同时心理学研究还发现:一个人在做他感兴趣的工作时,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非常活跃,而人的逻辑推理能力、创意联想能力等高级认知能力,基本上都是在大脑皮层这个部位。也就是说,做感兴趣的工作时,能够激发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有数据显示:做感兴趣的工作,能够发挥全部才能80%-90%,做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全部才能的20%-30%。有一本书叫《诺贝尔奖获得者寄语中国青少年》,这些科学家无一例外谈到小时候对于某个学科的兴趣,让他们走上了一条科学研究之路,由此也可以证明兴趣对于创造力的作用。
还有,兴趣提供了持久的工作动力,让我们乐此不疲。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当干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往往不觉得累,甚至忘记了吃饭和睡觉,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而干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时,不但思维上觉得吃力,心理上也觉得特别累,容易产生厌倦、抑郁的情绪。英文有个单词叫blue Monday,蓝色星期一,引申的意思是忧郁的星期一,就是许多人一想到每个星期一就要去干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了,就感到十分忧郁。如果我们能像巴菲特那样“每天早上我都是跳着舞步去上班”,那么无论是心情和成就,都会不一样吧。
我发现接待的很多生涯咨询的来访者,都是在周日的晚上,因为他第二天就要去上班了......
工作有无兴趣,不亚于天堂地狱之分。所以,兴趣在职业定位中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那是不是有兴趣就够了呢?还不行,还要有能力。因为职业的本质是交换,是用我们的能力交换我们想要的价值。企业看重的并不是我们喜欢干什么,当然,人性化一些的企业可能会考虑你的兴趣,那也是因为有兴趣的工作,你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干,能创造出更多的价值。所以归根结底,企业还是更看重我们创造价值的能力。
为此,职业定位必然考虑自己的能力是不是擅长。只有找到有能力干好或者有潜力干好的工作,我们的职业发展道路才会顺利,才会在职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才会取得职业的成功。
说一千道一万,能力才是我们职业发展的根本保障。接待过很多这样的来访者,他们并不是不知道他们的兴趣所在,但苦于欠缺感兴趣的工作上的能力,往往是剃头挑子一头热,他想干的工作,工作不要他,陷入一种正在干的工作不想干、想干的工作干不了的困局。所以,光考虑有没有兴趣是不行的,还必须要考虑能力上能不能干好。
考虑了兴趣和能力,是不是就够了呢?还不行,还要考虑价值观,也就是企业给予我们的回报,是不是满足了我们的价值追求。每个人的价值观是不一样的,有人星夜赶考,有人告老还乡。有人喜欢稳定,有人喜欢变化。有人喜欢做管理,有人喜欢搞技术。所以,可能会出现“彼之砒霜,吾之蜜糖”的现象。比如有的人在别人眼里已然功成名就,令人羡慕,但他们却内心痛苦或者倍感失落,因为这份人人羡慕的工作所带来的东西,并不是他内心真正想要的。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明朝的第十五位皇帝朱由校,酷爱做木工活儿,不喜欢当皇帝,经常废寝忘食地做木工活儿而不理朝政,他做的木工活儿十分精美,超过了很多专业的能工巧匠。大太监魏忠贤经常趁朱由校专心制造木器的时候启奏,这时候朱由校总是不耐烦地说:“嗯嗯,朕知道了,你看着办吧。”魏忠贤据此滥行赐赏,大施刑罚,造成了空前的宦官暴政。按说当皇帝应该是人人都羡慕的吧,但朱由校却喜欢当木匠。
可见,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追求,满足了他独特的价值追求,他才会觉得快乐和幸福。也接待过很多这样的来访者,他们在外人眼里已然是一个成功人士,却坐在我的面前或者通过电话的另一端诉说着内心的痛苦。这时候,我都会想起网上流行的那句话:“人生最杯具的事情莫过于,当我们千辛万苦地爬上了梯子,却发现搭错了墙”。所以,工作必然要考虑价值观,不能千辛万苦努力了半天,最终去了一个不想去的地方。
兴趣、能力、价值观都考虑清楚了,是不是就可以了呢?还是不行,还要考虑社会需求。如果社会上没有需求,或者需求比较少,或者未来需求会变少,那也不能当成职业发展的方向。因为职业的本质是交换,你提供了一种产品,却没有人需要,卖不出去,换不来钱,你靠它能生存和发展吗?
举个例子,现在人们对于网络媒体的需求越来越多,对于纸质媒体的需求越来越少,除了老人,现在很少有人再看报纸了,那么,传统的媒体工作者如果不转型做网络媒体就会失业。这就是社会需求的变化,导致的就业岗位的变化。
也许做一个戏曲演员是你喜欢的、擅长的、职业回报是你想要的,但社会需求越来越少,这个职业也会相应减少。所以,在选择职业发展方向的时候,就要有一定的前瞻性,要考虑社会需求的变化趋势。比如,无人驾驶汽车的出现,就需要现在的出租车司机早做转型的准备,否则就会被替代。
综上所述,职业发展的最佳方向,兴趣、能力、价值观、社会需求这四个方面,都要考虑,缺一不可。缺少哪一个,都不能叫做正确的事。缺少兴趣会不快乐,缺少能力会不成功,缺少价值观会不幸福,缺少社会需求会不现实。
职业上所谓“做正确的事”,就是做兴趣、能力、价值观、社会需求都符合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