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是《我是你爸爸》里面的文字,大致解释一下,男女之间许下的诺言,结果没等多久,自己又怕对方不再出现了,就采取了最佳策略,自己也没耽搁。宁可我负人,也不愿负自己,基本和曹操如出一辙。最佳策略这是我这半年听的最多的词,也算常常会想的一个话题,这四个字总是能在感性与理性的拉扯中找到一个相对契合的点,假使不能完全平衡,在一些问题上还是会以感性为基础,然后立足用道理说服你。总之从“策略”两个字可以体现出还是理性占的份额更多。
今日题目就是一个最佳策略,我等你没来,但我也没耽搁。这一刻我可能由于你没来,我的内心反倒有点开心,一来证明我选择没耽搁自己的策略是正确,二来减轻不少我没耽搁自己这个行为的愧疚感。似乎画外音还在告诉大家是因为她先没来的,不能完全怪我。
关于很多的最佳策略,我总还是会读着读着感觉有些功利。我记得看《进击的智人》里面说过一个叫“共振”的词,就关于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些原因的推断,也只是推断出其中的主意原因,其实真正造成最后结果的原因非常多,也就是共振的原故。所以我总觉得我们生活中面对一些问题的时候,解决的办法,就算是“最佳策略”,也只是其中的主要部分而已,而感性的部分,就是那些说不清的部分,该是共振的部分,所以“最佳策略”会不会带来我们推断出来的结果其实也是未必的。
我向来都有些怀疑的看待计划生活,就像我们曾经被淘汰的计划经济一样,我们每个人口口声声的说“计划赶不上变化”,可却又从来没有放弃过计划着过日子,这个行为就是一种“最佳策略”。
我们面对左右为难,二选一的抉择的时候,最喜欢做的就是抛硬币,三局两胜的抛。这也算一个最佳策略。我有一个更佳的策略,只抛一局,抛完以后,如果毫不犹豫的选择抛出的结果,那自不必言,如果不甘心还想要再抛一次,那我建议你直接选另外一个结果,其实在你内心的天平上还是有细微倾向的一方,换句话说,你心里其实早有结果,只是想再多增加一个选它的理由罢了。
今日与父亲聊到我看书的事情,他还是那几句话,“你既然喜欢看书,你看这些乱七八糟的书有何用,要看你的医书,对你的技术才有提高,以后老了才有真才实料,以后老了才更吃香,更赚钱。”这是他对看书的理解,他认为的最佳策略,花时间看书,然后让看书转变成经济。可我却不这么认为,对于专业书来说我可能就不喜欢看了,看不进去了,我原本节余下来看“乱七八糟”的书的时间,我就用来玩游戏或者做更加无聊的事情了。爱上才有接下来的可能,而爱原本就不是理性能够分析的透的,我们经常喜欢将爱这个东西实际化、量化、理性化,在这一点上,我总觉得是最不理性的。所以他认为的最佳策略于我行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