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①,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②,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 ①黮闇: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这首诗直言不讳地传达了改革家王安石的担忧:
那些当权的守旧势力会不会放过自己?会不会朝自己身上泼污水呢?
请听,他在诗中这么说:
从古到今,一个人求取功名都是非常非常艰难。可是,谁会如实的记载他们的人生轨迹呢?
即使在当时的时代,是是非非就很难辨析;到了遥远的后代,就更是以假乱真了!
有人把书上流传下来的糟粕当做精华,但是你知道吗?真正美好的东西是很难流传下来的。即使是一个优秀的画师,他也很难描摹出人的精神啊!
很少的文字怎么能够写尽一位贤者的高洁品行和人生智慧呢?不用纠结了,在历史的长河中,让伟大的灵魂和历史的纸张放在一起,即使蒙上一层又一层的灰尘又如何呢?
王安石,这位艰难的改革家是不相信史书会对他发出公正的声音,在他看来,历史是不公正的,是不可信的,他在替史书中的古人鸣不平,实际上更多的是为自己担忧。
他的担忧是否有道理呢?或许他想到了自己的变法。
虽然在他的上面,有一个锐意进取的国君,是他的鼎力支持者。可是在他的身边,有一群德高望重的反对派。他一意孤行,自然成为众矢之的。
王安石变法一开始,就遭受了弹劾,御史中丞吕诲列举了他的十大罪状,捕风捉影加上小题大做,一旦上纲上线,王安石便会被扣上万劫不复的罪名。这是变法一开始就面临的第1座大山,前路不顺,幸好神宗的支持,变法继续。
可是,变法岂非易事,在触及到各方权益之下,注定是悲剧收场。到了后来,王安石几乎把所有人都得罪了,包括同一战壕中的朋友。
比如司马光,是反对变法的第1人,他说,“恶法不除,我死不瞑目。”在他的坚持下,免疫法被罢。
消息传到江宁,王安石老泪纵横,这个法是他和先帝研究了整整两年推行的,方方面面都考虑得很周全。如今被废,如同失去了一个孩子,内心焉能不痛啊?
当想到这些的时候,王安石再翻看手中的史书,“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对于历史,他是悲观的。
在他活着的时候,那些泼向他的污水,那些质疑他改革的声音,铺天盖地。
待他死后,书写史书的人会如何记载呢?千年之后的读者,能否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去追寻改革的真相呢?
真的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