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展归来好多天,才来得及随手做下记录,这次的水墨展主题迷宫,但真正吸引我的是它的描述。一直以来,水墨作为一种传统国画的重要元素,也是中华文化艺术重要的一个分支,但今时今日,传统艺术大有被西方艺术覆盖之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尝试并喜爱着各种西方艺术(水彩 油画 素描 超写实 拼贴 线稿 动漫 原画),这并不是一种忘却,而只是在传统文化断层之下越来越多元世界的一种选择,古风山水更多的是往昔文人雅士们闲情雅赋寄情山水的一种自我表达。但现代化的冲击,文化的断层,已经很难去了解并理解那些山水画中的意境了。基于此,我对本次展览兴趣颇为浓厚,现代的艺术家们是如何诠释水墨,如何水墨再造的?
展览介绍:水墨发展到今时今日,伴随争议和曲折,已然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风貌。水墨到底是形式还是概念?抑或只是材质?在如今已经越来越多元的世界,这些问题,亦如同其他很多问题一样,对与错,是与非,边界越来越模糊,但有一点很重要,即当下水墨的状态是当下人们知识结构下的必然产物。
从古代士大夫寄情于山水,到近现代的中西融合,再到后来实验水墨、观念水墨和水墨装置的出现和兴起,水墨已完美融合进当代人的生活。作为材质,它表达出我们周围世界和环境的改变,作为概念,它与当代艺术的理念已经不冲突,在表现手法上,其轻盈和动态的线条,在与西方艺术的融合中,呈现出一种有趣的风貌。高士明曾指出所谓“当代” 即是“在当代之中“,不过是不同世代当下性地同时在场。即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当代”,我们处在每个人的“当代”之中,所以从长远看,一切的出现和发展都是必然。
而青年艺术家,尤其是80后和90后这一批艺术家,在图释的呈现上与其所在年代和受到的新思想影响密切相关,日本动漫、插画、时尚杂志、童话故事、电影、美剧、西方哲学、网络语言等等,这些伴随我们成长,相较于老一辈,我们无比熟悉,因此,自然而然地,这些元素化作笔墨融入作品中,而对于西方文化,我们更加坦然,伴随着信息的快速流通,尤其是网络的发展,我们显然不觉得稀奇,也不会觉得受其影响有何不妥。可以说,“西方”早已不是之前的概念,也没有所谓绝对“中西”之分别,很多元素早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态度。在这样的知识结构和艺术生产机制下,图像越来越复杂,其观看方式和内在逻辑越来越挑战我们的传统审美无法避免。
本次参展的艺术家均有正规院校的美术训练基础和扎实的基本功,有对传统审美意趣的认同和继承,也有对当代审美图式的理解与突破,不少艺术家更如导演一般,用蒙太奇,甚至3d的手法表现画面,使其更立体和更具冲击力,这些都符合年轻人肆意妄为的性格和接受的教育。对于这些“新图像”我们再不能用传统的画论去解释,因这些创作已经远远不同于中国传统绘画的语言,它们去掉了更多的历史经验,是对当下的思考,符合当下的表达形式。题材上,他们更加关注个人体验和内心情感,在生活里、创作中,寻找纯粹的快乐和小乐趣,故而作品大多与“时政”无关,在当下物质的社会中,有些更自然地带入消费的意味和娱乐的精神,甚至犹如后现代电影一般用戏仿、拼贴等手法营造出叙事情景和超现实的梦境。从展示方式上,异形框的出现使画面从“架上、平面”走向“空间、立体”;而从观看方式上,科技的影响显而易见,3d图像的出现更是将电影的观看方式直接带入,我想这些是年轻艺术家们知识结构下产生的必然结果,是他们集体对当代的反应。
迷宫指的是充满复杂通道,人进去不容易出来的建筑物,通常也可以用来比喻复杂艰深的问题或难以捉摸的局面,也许这就是如今水墨的局面。回到画面,用它为题也旨在表达如今图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和相较于传统图释的复杂性。
看完展览,下面是我简单挑出来个人觉得比较有意思的部分进行了分类归集,分为了水墨系列 意向系列 迷宫系列。这次的传统水墨何去何从之创新演绎还是很棒的。令我深受启发~
如果您认为我的编辑付出对您也有帮助,欢迎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