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诗词的星空中,有许多常见常用的意象。由于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和文化背景的作用,这些意象在历代诗人们的笔下便具有了相对固定的、恒久的象征意义。研究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不仅有助于我们平时鉴赏古代诗歌,而且对即将参加高考的高中生来说,不啻是找到了一把作答古代诗歌鉴赏题的金钥匙。
下边笔者就“月”这一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的象征意义做一系统的梳理,供大家参考。
一、表达思乡之情
望月而引发思乡之情是古代诗歌中月意象最为常见的象征意义之一。这个方面,最为中国读者熟悉的莫过于李白的《静夜思》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前一首俊逸而凝重,后一首秀丽而悠远,两首诗把思乡之情抒写得真诚而动人。
二、表达怀人之情
望月怀人是古代诗人们常常使用的一种抒情手法。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些诗句均借月这一意象表达了对远方亲人或友人的思念之情,写得真切感人,韵味无穷。
另外,像李白的《峨眉山月歌》、杜甫的《月夜》、苏轼的《水调歌头》等更是借月抒写相思之情的名作。
三、表达戍边将士的悲愁
借月而传达守边将士的辛苦和悲愁是月意象的又一重要的象征意义。这种意义在唐代边塞诗人的笔下体现得最为充分。如王昌龄的《出塞》和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两首诗均借“明月”抒写了戍边将士的悲愁以及他们对家乡、对和平生活思念、向往,读之令人动容。
四、表达时空的永恒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千古传诵的名句。这些诗句所抒写的就是诗人对时空永恒、对人类渺远的一种哲学思考、哲学追问。诗句读来韵味绵长,回味无穷。
另外,像李白的《把酒问月》也是这方面不可多得的佳作:
把酒问月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诗中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把时空的永恒、人生的有限这一感慨抒写得酣畅淋漓。
五、表达孤寂之情
在壮志难酬,孤独寂寞的时候,诗人们也往往托之于月。李白的《月下独酌》堪称为这方面的杰作: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在诗中,诗人把月拟人化,通过富有人情味的“明月”把自己的孤独寂寞之情抒写得淋漓尽致,读来趣味无穷,荡气回肠。
另外,像杜甫《江汉》中的“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宿府》中的“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宿江边阁》中的“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孟浩然《夜归鹿门歌》中的“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惟有幽人自来去,岩扉松径长寂寥”,苏轼《卜算子》中的“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等诗句都是借月抒写孤寂之情的名篇佳作。
六、表达亡国之痛
在这方面,李煜的词堪称典范之作。《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浪淘沙》(下半阙):“金剑已沉埋,壮气蒿莱。晚凉天净月华开。相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虞美人》(上半阕):“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这些词作把词人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抒写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读来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月亮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有着特殊的意义。一方面古代神话给它编织了许多美丽的传说,另一方面,古代诗歌又给它赋予了许多丰富的情感。因此,了解中国人心目中的月亮,研究中国人心目中的月亮,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欣赏古代有关月亮的诗词,而且有助于我们认识我国丰富灿烂的古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