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是中国近代史的开始时期,同时也是世界近代史的开始时期。不过可惜的是,西方历史这一阶段是进步的,而中国政治制度却大大退步了。
明代的政府组织
中国传统政治,到明代有一大改变,即是废了宰相。明太祖朱元璋把中书门下省废去,只留尚书省六部,还把其长官也废了,六部尚书成了秃头的尚书,六部首长等级相同,各不相属。此外,设都察院,是由御史台变来的,专掌弹劾纠察。六部和都察院合称七卿。七卿之外,再加一个通政司,管理章奏,一个大理院,为司法机关,主平反,合称九卿。这九卿之上,更无首长,所以明制是有卿无公,成了一个多头政府。刑部不能管吏部,吏部不能管户部,政府诸长官全成平列,上面头头就只有一个皇帝。明代政府,经过这样的改变,一切大权,就集中到皇帝。不过究竟还有历史旧传统,政事亦并不是全由皇帝来独裁,许多大事都是通过公开讨论决定的。明代还依照尚书六部,分六科设给事中职位,官阶小只有七品,但对政府下达的命令有封驳权,是为科参,往往六部尚书因为科参,束手无策,只有把原议搁下。这仍然是当时君权之一限制。
在明代,一切事,总之是皇帝说的算。中国历来地广事多,皇帝一人当然管不尽,就算天天不休息,也看不完奏折。皇帝的秘书处内阁就自然地出现了。内阁大学士是皇帝的秘书,最开始不过是皇帝参考意见的对象,官阶只有五品,无权无势。朱元璋,朱棣都是打仗出身,身体精神都很充沛,能够处理大量国家事务。再下去的儿孙,生长在深宫,精力逐代萎缩,便不能胜任没有宰相的皇帝职责。偷懒不办事成了朱元璋子孙们经常选择的方法,他们把政权交给了内阁,内阁的权力逐渐变大。后来政府嫌大学士官职太低,显示不出大学士的尊贵,又弄出个兼职的办法,由各尚书兼职大学士,这样一来地位一跃到了其他尚书的前面,真是不得不佩服中国人的智慧。然按制度正轨论,他之所以尊,尊在其本官,不尊在其兼职。所以明代内阁大学士,就官制论,和汉唐宋时代的宰相地位无法相比。
大学士后来的权力虽高,比如张居正,联合司礼监太监冯保,权力非常大,说是宰相都小了,俨然就是真正的皇帝了。要是在汉唐宋三代,那决对是一好宰相。但依明代制度论,张居正是一内阁学士,不是政府中最高领袖,不得以内阁学士而擅自做宰相,这是明代政制上最大的法理。因此,张居正身前身后多得是反对他的声音,死后还被抄了家,正是他违背了政制法理的缘故,无论他有多大的功绩和建树,还是辩解不了他的 “违法”问题。从侧面正说明了制度如何牵制着人事,想要揽权办大事,是多么的困难,这样的制度实在是要不得。
地方政治一向是中国政治史上最大一问题。明代地方行政,共分十三个省,最高长官为布政使,与其并列的还有提刑按察使。布政使管行政,按察使管司法。又有一个都指挥使,管军事。三个司合称为三司,三司下面还有副官,为分司。地方政府最低一级是县,县上面有州和府,再上面才是省,算上分司,有四级的官。只有县是管民的,其他的都是管官的,管官的官多,管民的官少,地方政治必然不得好。
再说说官吏中的吏,吏是事务官,专门负责管理一般业务的。到明朝时,流品观念严重,不准吏做御史,不准考进士。所谓流品,这一流,那一流,各自有品,等级不同。种田的、读书的,同样是职业,但在我们脑筋里,除开职业之外,却夹有另一观念。在明代政府的观念里,吏另成一流品,吏是没有出身的,被人看不起。吏不再要自爱,不再要向上。但明清两代的地方行政官,大都是管官的,不是管事的,事都交给师爷,即由吏去办。一切文书簿籍,例案掌故,全经他们手,他们便操纵这些来束缚他们的长官。长官虽贤明,无奈他们何。此乃明代政治又一法病。
明代的考试和赋税制度
明代开始,考试制度又有两个大的变化。
首先,明代读书人会试中试,为进士及第后,留在中央政府继续读书,满三年后,再考一次试,成绩好的入翰林院。这就又有了流品之分,明代极看重进士与翰林,非进士翰林身份就不能做大官。科举分成两层,下层是秀才、举人,没法当大官。上层是进士与翰林,也没有做小官的。此种制度其实是重法不重人的,好处是国家通过科举选取到人才后,再择优选一批尖子生进入翰林院学习政事。国家养你在那里,担保你有大官做。政府的事,你都可知道,只让你从容一时期,这是一个很好的制度。
其次是八股文,虽说这是明代考试制度里最坏的一件事,但它的出现也有它本来的意义。中国太大,考试的人很多,考试内容是经义,仁义道德都会说,谁好谁坏很难有个公平的录取标准。这样演变到明代,出了个八股的格式要求,这不过是一个客观测验标准。从此也能看出,制定制度的人初心即使是好的,所创制度经过时间的沉淀后,也可能会有流害。
明代赋税制度,最出名的便是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所谓一条鞭,是把民间差役杂项,一并归人田赋项下,计亩征银,以求手续之简便。其实这和唐宋的两税制都差不多。
明代的兵役制度
明代的武功自不必说,平元定天下,汉人重新统一了全国。朱元璋建国,定有卫所制度,如唐代的府兵制,设立军区,大的兵区叫卫,小的兵区叫所。做到了养兵百万,不废百姓一粒米。但到明末,总觉得中国军事上不太行,打不过女真部落。其实不是当时制定的制度不好,只是明朝已经过去了将近三百年,以前的制度难免有不适应的地方,甚至说是会发生腐败现象。就说全国动员打女真,大家谁都不认识谁,语言也不通,武库里的兵器衣装因和平太久,都发霉生锈了,又要去寒冷的东北打仗,那些来自南方的士兵,穿着不合身的破衣服,实在是受不了那样的天气状态。就连出征前的祭旗杀牛活动,都完不成。刀藏得太久,锈蚀严重,杀不死牛……
当年萨尔浒,名将杜松,被满洲兵一箭射死,就因为他的帽子生锈了,箭头穿胄而入,总兵官都没有精良的甲胄,士兵更不用说了。
总结
明代灭亡,就如一家开了太久的公司,各项制度都已腐化,内忧外患齐至,大明运数已到,抵挡不住新兴的强大势力,也是历史大潮,不可避免。正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而已。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