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下面我们就开始一起来品读一下《论语》,字面意思我会简单带过,主要是跟大家分享我在生活中对这些句子的感悟。我们先来看第一句话,字面意思很简单,说的是:“学了某一样东西然后去践习它,不是一种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一种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心里没有怨气,这不也是君子的行为吗?”这三句话应该说是最多人会背的,初一语文课本就有,意思也不难,可是要真能体会到这三句话的韵味,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如果真体会到了,那学习就别有一番味道了。
我经常通过顶书来训练孩子的耐心,把书放在头顶,然后绕着桌子走,看能走几圈书还不掉,这个事情本身不难,你可以讲出一番的道理如何才能让书不容易掉下来,可是这些道理没啥用,你一走书很可能就会掉下来。只有你去实践一番,真把书放在头顶上好好去走,你才能真正完成任务。有一次一个一年级的小朋友看我顶得很轻松,他也要顶,可是一走书就掉,他性子又急,尝试了十几分钟还是没法完成我给他设定的5圈的任务,他急得都哭了,我跟他说你越着急越顶不了,他不信,可是他不放弃,一直在努力,半个多小时后终于可以走一圈了,这时他更有信心,我叫他休息下,他说不用,继续练习,大概又过了半个小时,他终于成功,完成最后一步时,他激动地跳起来,妈妈说她从未见过他有过这么开心。这便是“学而时习之”的乐趣,这种乐趣是学习最主要的动力来源,可惜很多孩子没有过这样的体会,所以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很多人学习是为了获得高分,获得老师的表扬,同学的羡慕,得到别人的肯定,这也是很快乐的一件事,可是这可不是学习直接的快乐,大家可以回忆看看,你们肯定有过这样的快乐的,只是没有留心去体会,所以孔子用反问的语气来说。
《论语》前面这三句说的是学习所带来的乐趣,学而时习之,这是第一乐,我把它叫作“习得之乐”。学习的第二乐就是“分享之乐”,这便是“有朋自远方来”,朋友为什么要从远方来找你呢?如果是来讨钱的,那可不是一件乐事。有一个晚上,十点左右我上完课准备回家了,因为第二天一大早还有国学课,所以我就着急回家,到了半路,忽然收到一个从云南来的朋友的短信,她说她路过厦门,刚刚下飞机,明天的飞机又要走,怕没时间,所以这么晚还上希望过来找我泡泡茶。我非常高兴,刚才的疲倦一下子就没了,马上答应了,返回办公室烧水,等着她过来。这便是我对“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感悟。我们学有所得,别人知道了就会来找我们交流分享,这种快乐其实大家应该也有过,你们学会了某样东西,是不是非常希望有机会表现,经常想要告诉别人,可是你想要跟别人分享,别人说不定还不乐意呢,要是有人主动来找你,说要听你的分享,你是不是会非常开心?要是没人知道我们的才华,不来找我们分享,那是不是就很郁闷,所以孔子紧接着说:“人不知而不愠”,有人说那是遇到别人误会了不去责怪别人,意思上来说没错,可是放在这里就有点怪怪的,我的感悟是你学有所得,但是别人不知道,你并不会因为这样而郁闷,这才是君子真正的学习方式。因为学习是为自己而学,学有所得自然乐在其中,有人分享,可以更加快乐,没人分享,习得之乐也不会因此而丢失。如果没人来分享就不快乐了,那说明是为别人而学的,这是有问题的。所以我把第三者“不愠之乐”称之为“自得其乐”。有些人才华横溢,可是没有机会展露,往往会觉得怀才不遇,有的甚至会郁郁而终,我曾经也有这样的郁闷,可是后来觉得我懂得这些东西是为自己安身立命而学,又不是为了让别人知道才学,没什么好郁闷的,心一下子就宽了,当时脑子里一下子就冒出这一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