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浩明《曾国藩》读后感
以前中学学历史的时候,对于曾国藩的印象是模糊的,而且也是偏负面的。大学因白岩松书中推荐而读了唐浩明先生的《曾国藩》,至今已过去近十年。十年之间这本书读了五六次,常读常新,欲罢不能,每每在与人交谈时用到该书的例子,加之这本书也是朱镕基、曹德旺等读过或强烈推荐的,于是想将这本书打动自己的地方做个系列分享。
众所周知,曾国藩最大的功劳是剪灭太平天国。太平天国从拜上帝教发展而来,一直推崇打倒孔孟儒学;且洪杨同时利用历史上的满汉纷争,在《奉天讨胡檄》中提出“用夏变夷”、“誓扫胡尘“等来争取汉人。后来国父孙中山创立的同盟会提出的口号——“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大抵也是脱胎于此。
曾国藩在衡州出兵前,计划写一篇出征的檄文。古人打仗前,通常要发表一篇文章,说明出征的理由,以“振人心而作士气”,否则“名不正言不顺”。曾公苦苦思索,最终亲自拟定《讨粤匪檄》。檄文指出洪杨“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接着号召“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全文写完后,曾公通篇再读一遍,竟然大感失望。自己作为两万人马的统帅,竟然所作之檄文在气势等各方面均无法超越一介书生骆宾王的《讨武曌檄》。
不久,青年士子王闿运来拜见曾国藩,谈话中指出《讨粤匪檄》中的一大失误——回避了洪杨作乱的主要意图。洪杨提出的满为异族的问题在《讨粤匪檄》中完全未得到回应,因此导致曾国藩的军队更像是一支卫道之师。王闿运高谈阔论:“其实,洪杨檄文不值一驳,说什么满人是夷狄、是胡人,纯是一派胡言。若说夷狄,洪杨自己就是夷狄,我们都是夷狄。荆楚一带,在春秋时为蛮夷之地,我们不都是夷狄的后人吗?满洲早在唐代,便已列入华夏版图,明代还受过朝廷封爵,怎么能说满人不是中国人呢?”
王闿运的几句话对曾国藩等犹如石破天惊,振聋发聩。曾国藩执笔时曾不是没想到批驳洪杨的夷夏之论,故有意回避这个问题,着重在维护君臣人伦、孔孟礼义上作文章。难怪檄文力量不足,看来不是气势不够,而是识见不高的缘故。
在阅读过程中这几句话对我的震撼同样如此。由此观之,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可能是因为视角不够高而导致,往往站在更高维度,才能“一览众山小”,进而精准打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