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一本电子书,罗胖的《终生学习》,分享作者的一个观点和我的感受。
什么是读书?
读书的本质是跨时空社交——罗胖某日看电视悟到,观众并不是在看节目,而是通过电视这个中介,跟平时无法交往的人交往。
刷剧呢?其实是在跟虚构的人交往;刷动漫?是跟二次元的人交往;刷弹幕?是在跟万千网友交往;真人秀呢?是在跟明星交往;他们本质上跟刷朋友圈、刷微博是没有区别的,都是在跟背后的人社交。
要秀、要聊、要八卦、要羡慕嫉妒恨的社交冲动亘古不变,只是“车马”在变。
以前车马慢,读书是我们和人跨时空交往成本最低的方式。要么隔空、要么隔世,只好书信。
难相会,方书信。
现今网络快,微信、直播、真人秀层出不穷,既然能看到真人,实时直接地交往,间接地跨时空交往自然少了。
相会易,书信稀。
读书就是跨时空社交。读书只是一种社交方式,本质上跟刷剧、刷票圈、刷微博没区别,都是社交本能的体现。
提醒自己,刷书是刷不出优越感的,另外,像我一样从小读书少的,也没什么好焦虑的。
居必择邻,游必就士。重要的不是你的社交方式,而是你的社交对象。 若是谈笑有鸿儒,那就是一本本活巨著;倘若往来皆富豪,那就是一本本移动的理财宝典。所以,读书就是读人,与人交往就是读一本本活书。
那为什么还要读书?
美好的事物都经得起时间的沉淀,慢的书信天然经过了时间的筛选,书信背后更有可能是一个值得交往的人。
另外,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需要我们静下心来,享受闲暇,是当下可以让我们审视人生的不多方式之一。苏格拉底说过,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度过。
读书的乐趣有许多,读书的最大乐趣是体验不同的视角,把有限的一生多活几遍。
那为什么写?
如果认可读书是社交,那其实写作的本质也是社交,写公众号和发朋友圈其实本质上也是没有差别的,只是交流的对象和规模不一样。
那如何写才能让人更愿意读?尊重读者的智商和时间,什么意思,一方面,你写的东西要配得上读者的智商和时间;另一方面又要帮读者节约时间和智商,或者说节约脑力。
时间,简洁易读,要么有趣要么有料。
智商方面可能是说深者不觉其浅,浅者不觉其深。
反思自己,发现写的东西都还有很大的差距。
后记
今天只分享了书中的一个观点,还有更多有趣有料的内容。我想书名叫做终身学习,可能源自“study as if you were to live forever, live as if you were to die tomorrow”——终身学习,向死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