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上海高考作文:预测,是指预先推测。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图乐园周三分享留下的功课。我也思考一下。
感悟预测
提到预测,我首先想到概率,想到未来。人们对于预测的神秘,带着憧憬,带着质疑,且行且验证。
记得前些日子听了万维钢的日课,其中一课正是说自我预测的,他讲了如何用别人预测自己。他提出决策科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基础比率(base rate),就是以前的人,做同样的事,做到的平均水平。这是预测未来最好的参考指标。实际是用过去的经验判断未来,以古鉴今也是同样道理。现如今都讲大数据,预测离不开数据的佐证。你不比别人特殊,如果特殊要找出特殊之处。这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自己的优势修正基础比率。我的单位一直依靠降雨数据来预测未来降雨,大数据的统计和推倒是必要过程。但这样的预测准确概率也不能达到百分之百,用天有不测风云来注解,也是大家能接受的。但具体分析也是有据可循,每一次降雨过程都有影响它的诸多因素,以往大数据仅可借鉴。预测的方法总结起来有两点,对现有数据和方法的分析,对具体事情的观察和比较。
往往很多事情,我们所掌握的数据并不能涵盖所有,在你决定的那一刻,没有那么时间等着你收集数据资料,也容不得你进行详尽的预测分析,很多时候我们的预测是凭直觉的,凭经验的。这需要在平时就强大自己的认知,丰富阅历,在你预测时,才能不偏离大方向。如果预测放在趋势之类上,大家都能平心静气的谈,但预测到自己的身上就会很难理智应对。
正巧,今天听一个同事感慨“在这个单位,我现在就能一眼看到我几十年后的样子!”我听了不寒而栗。我也处在这样一个想突破求变,又遭遇求变不可的境地。我总认为不应该这样啊?人生是充满变数的,如果刚刚二三十岁就已看穿后半生,这种生活不是通透练达,是望穿秋水的无奈。即使一个单位的体制决定了置于其中的职工故步自封,作为人个体也要对自己的未来有期许和预测的。我还是始终相信自己对未来的预测和把握的。预测固然有,也需要对不可预测有着果敢的选择。
忽的想到读过的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他在被贬后的第三个春天,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发出豁达的感悟。引来,以鼓励自己。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代: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每每读到这首词,体会到他旷达超脱的胸怀,自己也豁然开朗。又想到苏轼在《卜算子》中的最后一句“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和弗罗斯特在《林中路》最后的那“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同样传达出对人生抉择的态度。
人生可预测,亦可改变,在你如何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