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秦孝公任用卫国的商鞅变法以来,可以说历代的主政大臣都是六国人,就像秦惠文王的公孙衍,张仪,秦武王时期的甘茂,宣太后就不用说了,昭襄王自己亲政时期的范睢、蔡泽。到后来的吕不韦,秦始皇时期的李斯。
这样一个奇观,可以说是史上很少见的。一个国家能把自己的国家大政都交给其他国家的人才手里,而放心任用,并且持续了好多代,这需要多大的魄力。造成这样的情况,来源于秦孝公时期的一纸求贤令。
在那个秦国风雨飘摇的日子里,年轻的秦孝公辗转难眠,秦国国力衰弱,六国意欲分秦,秦国随时有亡国之危。如何才能挽救国家,靠自己国内的那些保守的老旧贵族显然做不到,只有求贤,不计代价的求贤,让各样的贤才都进秦国,这样才能让秦国强大 起来,因此一上任就向全天下发布了这道闻名后世、也即是彻底改变了秦国命运的圣旨性历史文件——《求贤令》。
《求贤令》
昔我穆公自歧、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穆公之故地,修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史记·秦本纪》)
此文一处,各国名士纷至沓来,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商鞅,使得秦国面貌焕然一新,迅速崛起。更可贵的是,历代的国君沿袭了求贤令的精神,东方六国的贤才在秦国都能发挥自己所长,而没有收到太多的猜忌。这和六国的君王屡屡被秦国的离间计所中,不相信自己的人才,形成了多大的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