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我能卸掉了这个抖M的APP......
提起这件事前,还是得从一个人性化的洞察开始:
在这个有趣的模型中,有三个变量,我分别来解释一下:
A.脑力容量 B. 脑力流入 C.脑力流出
关于A.脑力容量
首先,众所周知,人类的脑容量未被开发的部分还有很大,但有很多因素限制了脑容量的开发,我们用野生科学的话来说,可以把它叫作——“人类大脑的耐受性”。每个人的脑力都有自己开发的忍耐极限值,有时候我们经常说:“我的脑袋快炸了”,其实就是说“我目前的大脑耐受性要到极限值了”。因此,在没有科学的方式去训练提升我们大脑耐受性时,大多数人类可以使用到的脑容量,就类似于一个有限度的容器。而当我们大脑被同时塞入超过脑容量的信息时,可想而知,这个容器会炸掉。炸掉的结果就是如下三种可能:
第一、我吐了。我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生理厌恶,并开始作用身体,产生机能上的信息排斥
一般在抖音上看十条以上视频,我会有一种作呕感,并伴随太阳穴、食道等身体部位持续恶心第二、我废了。我的大脑似乎丧失了一切判断能力,并且令自身产生了难以修复的应激反应
在听到抖音背景音乐或看到短视频内容,会直接引发暴躁或身体恶心,其感受参考第一点第三、我麻木了。我的大脑自动会保护意识,同时我开始丧失对很多事物的感动
听搁浅、赤壁不会再落泪、心动;看功夫、国风不会再热血、感触;最重要美丑好坏不过尔尔
因此,频繁刷抖音挑战到了我脑容量的极限值,是我卸载抖音这个软件的最生理层面的原因。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偏偏刷抖音的时候,会让我的脑容量迅速逼近到极限值呢?那就得看第二个重要的变量,即脑力流入。
关于B.脑力流入
我们继续以野生科学话术来解释一下,众所周知,如果大脑是一个运算机器,那运算就需要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把信息输入到大脑,大脑再启动运算并对信息加以判断处理和记忆。这是一个正常的机制。那什么时候不正常呢?有三个情况会不正常:
第一、已经被识别过的“讨好式信息”不断流入。所谓“讨好式信息”就是人们想要看到的信息,喜欢看到的信息,或者说欲望驱使乐意看到的信息。就像宅男看到小姐姐、文青看到诗与远方、剁手党看到原产地带货。这类信息都是讨好我们大脑的内容,一旦你接收了这些信息,大脑会催生极大的满足感。而抖音的机制又会大量的推相似内容继续满足你。你想象一下,就像推销员发现你爱吃冰激淋不爱吃奶油,然后开始换着口味不断给你推冰激淋,你因为口味的刺激下,就一直吃了十几个冰激淋,这种情况下,咱就是说,难道你的肠胃不会有麻痹的感觉吗?另一方面,当前面的冰激凌都吃着没问题时,如果第十一个冰激淋给你涂抹上奶油,你会惯性的忽略掉对于这个冰激淋的独立判断,继续吃,甚至认同了奶油。其实大脑也是一样的,大脑判断的过程中,以被满足的愉悦感驱动自己不断的看这些类型化内容,看到麻痹,失去判断,同时,当前面的内容都被大脑认可后,再出现一个并不符合自身价值观或需求的相似内容时,大脑会惯性接受并认为这个信息是对的。人的想法被严重干扰。
第二、突然的沉浸式流入大脑。人的反应是有一个适应周期的,一旦信息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突然间涌入大脑,会让大脑产生一瞬间的“懵”。好,如果你们也有这种突然蒙圈的感觉,那继续往下。我们看抖音的时候,往往信息是第一时间涌入到听觉和视觉。基本上,用户是完全以沉浸式的形式进入到了一个完整的屏幕信息世界,如果这个内容信息很简单,还可以进一步强化震惊的效果,这就是为什么平日里聊天觉得稀疏平常的东西,在抖音的一个短视频中觉得如此的不可思议,或具有戏剧张力效果。因为你在一个封闭沉浸的感官状态中,直接“懵了”,这种懵造成的错觉,极大的干扰到了你正常判断。其实很多人会说,这有什么?我们原来看很多惊悚片、现场舞台剧,也都是一瞬间给予震撼的啊,也没见到什么不好的地方。问题就在于,你有足够的权利去选择看是否去看一部惊悚片,你也有足够的空间去看一场表演带来起承转合带来的不同感受。但抖音的短视频,是直接展示出最hit的部分刺激你的大脑。你几乎没有选择权的必须看完对应的视频内容,你也没有可能在一个完整的作品空间中去酝酿情绪并做回味,于是,你就像不断地被惊吓一样,同时还得乐在其中。
第三、不间断地硬性流入信息到大脑时。不仅会促使脑力容量逼近极限值,从而出现前文讲过的故障,还有可能造成部分神经死亡。因为大脑正常情况去记忆的时候,都要花费时间和能量去强化神经连接,更别说在硬性流入信息时,大脑神经缺少时间和能量去消化这些信息,因此有可能会对脑神经造成直接性破坏,当然你可能还会说:“大脑难道没有自我意识的保护机制吗?”可能有的,但是另一个影响因素叫作“欲望”,因为抖音的兴趣推荐机制,让用户对于某一方面的欲望被大量激发,人的欲望机制一旦启动,就有可能会因为欲求过度而进入失控状态,诚如寓言故事里“穿着红舞鞋的人”,近年来网络流行的“杀疯了”、“还有谁”,人们因为欲望的冲动而打破自我意识保护的机制。诚然,我们有时也会累到休克、眼睛因疲乏而合目,让身体机能行为彻底切断。可这样以来,很大程度上会对机体本身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就像人免疫力系统被摧毁过一次后,很多病状就不可能再痊愈了;就像有些东西用得过度了,就不灵了一样。我相信,正常状态下的人都不希望会有这样的结果。
不知道,讲到这里会不会让某些朋友们感同身受。如果有,那你已经认清了这个APP正加速促进用户抖M化的危害,当然继续看下去时,你会发现除了重塑你的兴趣这一特点外,抖音还有另一重更为深远的危害,那就需要看第三个关键变量,脑力流出。
关于C.脑力流出
人类脑力的输出与输入之间,是一种微妙的平衡,它们彼此微妙的平衡关系主要是受制于人类脑容量及人类欲望流向而定。什么意思?人之所以智慧,很大程度上来说是来源于人的思考与创造力,人的思考是因为对流入大脑的信息经过加工判断后,可以产出一些可以作用回外部的增值性知识,帮助人有积累、有建设性的认知世界并改善世界。思考的过程使得信息不再简单的作为信息,而是变成了有价值的知识,哪怕是变成一种假设。而创造力是人基于知识或假设以欲望作为驱使,去改变外部的一种能力。因此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和欲望,人无法输出创造力,另一方面,如果接受了大量的信息,又没有足够的创造力输出,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失衡,它将影响人生存的状态,甚至触及人类存在的哲学层面意义。
而这与抖音有什么关系呢?
抖音的观看机制和特点充分的引导了用户不断接收大量信息,这些信息都是“讨好性信息”,简化了人大脑思考的过程,沉淀给大脑的是“好爽”、“好玩”、“好酷”的满足感。大量造成了两个结果:
第一、连续成瘾,放弃创造。把时间和热情都投身到了对这类信息的接收中,没有思考与产出,也就是熟知的kill time(打发时间),只不过这种打发时间成为一种“瘾”,更难以戒掉。我们在面对黄赌毒时讲到的也是“瘾”,这些瘾也都是在当下不断刺激我们的感官神经,提供给我们欲望中最想要的东西,现在想想,刷抖音难道不是一样的道理吗?另一个层面来说,我们自古以来,文化教育华夏子孙要修身养性,克制贪嗔痴疑慢,古代哪怕对于下棋的迷恋都会被认为不思进取,那此刻看看我们自己,顶着黑眼圈,一双充满了欲望的眼睛伴随着手部上滑的方式盯着一块小小的屏幕,又属于什么?
下载抖音三个月时间里,我已经变成,每天只要有空时,第一选择都是打开它,然后不断地刷,甚至有时吃饭和睡觉都忘记了,写作、绘画、联络、健身等等都完全抛之脑后
第二、我们不会创造了。创造力往往要伴随我们对这个世界用心观察与思考。连续沉迷于抖音世界的我们,已经开始对世界缺乏了洞见与判断。我们在公式化的模板里强化了被引导出的复刻性,而丧失了独立性与创新性。 抖音盛行的这些日子,我们听得音乐是相同的,讲的段子都是一致的,听上去志同道合,但观点和知识索然无味,不会模仿潘周聃、没有跳过抖音舞、尚未刷到梅尼耶,似乎就不是活在当下的弄潮儿,可真正的弄潮儿本身应该具备的硬实力,却已经在范式流行的推动中,变成了时代的稀缺品如果你不觉得这是危言耸听,而是从1周、1个月、1年的“抖音快乐”中感受中真切的发现了一些雷同。那欢迎从反抖M的群体中,再次进化为反抖者(Anti-TikTok),这些人所坚守的是可以去自主的选择接受世界的各种可能,并用思考与创造力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我们接收和创造的过程要保留自己清醒可并选择的权利。
对于一个当代的人来说,大多数人无论男女老少,都似乎中了抖音的魔咒,在一片快乐的沼泽中得到一个个坑位的美好,你看不见世界、也听不见回响,我只能称之为“快乐沼泽”里吸收着“精神鸦片”,不管多少人如何粉饰抖音贡献的价值、带来的创新、创造的空间,不管你给予它的定位是如何的美好。我只知道:
逐步僵硬的手指
被浸泡在短视频中的时间枷锁
瘫倒在床上的脊椎问题
重复着视频上不断重复的节奏
快要忘记上次拍一个并不怎么抖音的视频是什么时候
......
你以为你看见的
其实正是某种智慧想让你看见的
你所感受的喜爱
只是刺激、放大了你心中浅层次的所感所见
你会每一次都惊奇地看到世间各种百态
以从未有过的浓烈姿态释放出来
可久了久了
才感觉到大脑一片空白
所以
别让抖M把你变成抖M,别让声音都颤抖起来
所以做一个反抖的战士吧!
做Anti-TikTok
以上内容,纯属个人观点,没有正经科学依据,也没有详细研究支撑,只有清醒后的个人良知,如有不同意的观点,求同存异,如有相同的观点,感谢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