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片面化?即你一想到某个人或事或物,就联想到某种后果或结论。比如你朋友被车撞了,他告诉你汽车危险,从此以后你一见开动的汽车,就觉得有危险,这就是片面化;比如最近大肆报道空难,一谈飞机,你就说这是最危险的交通工具,这也是片面化;比如新闻一说起哪里井盖少了人摔伤了,你就想到某省,这更是片面化!
一想起“焚书坑儒”,就想到“愚民政策”,这就是我们今天的片面化主题!因为“焚书坑儒”的背后故事和时代背景,很多人是不清楚的,只是跟着叫喊。但是,我们今天,也只是科普为主,尽量不谈个人观点,留给各位看客自己去思考。一来本人不是历史学者,没有那么多一手资料,强加观点,难免被各位学通古今的大神喷杀;二来免得因参考资料太少而被喷“片面化点评”,因为我们今天,只谈《史记》中的“焚书坑儒”,不涉及其他史料;第三,《史记》也是一家之言,所载事件难免和其他资料有出入,故不敢妄断。但是,《史记》毕竟算是比较官方的资料,做科普用,尚可。
焚书坑儒是怎么一回事呢?这主要有两个导火索事件,首先就是给秦始皇求仙问药的方士侯生、卢生逃走了;其次就是始皇帝的博士淳于越进言鼓吹学习周代分封制。
始皇帝求仙问药的始末
世人皆知始皇帝痴迷长生不老,有谁知道,他其实是受了别人的蛊惑呢?
始皇帝赵政13岁继秦王位,27年完成大一统,也就是在位的第27年,40岁的赵政开始号称始皇帝。为什么叫始皇帝?我们知道皇帝死后都有谥号,是后代给加的。赵政觉得儿子这样议论父亲是大不敬,所以取消了谥号,他是始皇帝,以后为二世、三世,直到万世。
人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就容易“飘”,各种欲望就会不受制度和思想的约束。况且始皇帝已经40岁,在古代的寿命来看,这已经是强弩之末了,人生还能得意几年?!于是,各种借机献媚进宝的人就来了,这其中最具诱惑的,当然就是“长生不老术”。
首先进言的,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徐福。赵政28年,41岁的始皇帝巡视到了琅琊,这时候有个齐人徐福趁机向始皇帝进言。
《史记》中是这么说的“齐人徐巿(徐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於是遣徐巿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
徐福真的这么忠于始皇帝吗?他请求出海真是为了给始皇帝求药?如果他只是为了高官厚禄,可求长生不老药这么没谱的事,失败了就会招来杀身之祸,岂不因小失大?徐福真正的目的是什么?这个我们且不说,看完后续发展,相信大家自有定论。
《史记》中徐福寻仙的结果是“徐巿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
这个意思就是,徐福他们花费巨资求仙,一直找不到,反而是每天都有人告发他们趁机谋利!这样,徐福的真实目的就很明显了,就是打着求仙问药的幌子敛财。最后,徐福最终去哪里了也没人说得清,非常有可能带着大量钱财逃走了,当然,也可能葬身大海了。
并且,在徐福寻仙期间,也有另一些方士出去寻仙,当然也是找不到。于是他们也编造出一些借口,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一个方士卢生。
卢生寻药没找到,怕不好交差,于是献上一份图书,说是从仙地摘抄的,上面有几个字“亡秦者胡也”。于是始皇帝派遣大将蒙恬领兵30万北击匈奴!当然,始皇帝北击匈奴是早就有的战略,“亡秦者胡也”几个字只是加快了这个进程。但是,王朝刚统一,需要的是励精图治,而且各国连年战乱,早已经济疲惫,过早的大军出征,使得统一不久的王朝迅速陷入经济危机。
不仅如此,方士卢生还说:“我出去寻仙老是找不到,他们好像在害怕什么东西,不敢出来见我。寻仙的方子中说,君王要隐藏行踪,这样恶鬼就会远离,仙人就会驾临。请大王注意隐藏自己的行踪。”于是始皇帝听了他的话,又做了一些糊涂事。他命人在咸阳附近建造了200多座宫殿,宫殿用空中桥梁连接,这样自己去哪里,不需要经过百姓,没人看得见。大军出征加宫殿修建带来的沉重赋税,可谓民不聊生。
此处还有一个小故事。始皇帝在空中宫殿欣赏城中风景,发现下面丞相李斯的座驾马太多,就说他不守臣子本分,有斥责的意思。结果第二天李斯的座驾马就变少了。于是始皇帝料到有人泄露了自己的意思给李斯,于是把当天侍奉的奴仆全杀了,从此以后再没人泄露他的行踪。而这件事,也成了“坑儒”最初的火星。
经过奴仆被杀事件一段时间之后,仙人还是没找到,方士卢生、侯生害怕被杀,就商量着一起跑了。重要的是,他们为了自己的名声,不说因找不到仙药逃跑,而说始皇帝太暴力,怕被杀,所以才逃走。我们知道,古代的书生,耳根子最软,嘴皮子最松,骨气最硬。于是,趁着这个事件,始皇帝嗜杀暴力的形象在民间被儒生四处传开,甚至趁机抨击朝政。这样,始皇帝非常生气!求仙问药劳民伤财,而且还屡屡被骗,最后还成了众矢之的!于是他命令全国捉拿方士和那些嚼舌根的儒生,捉到以后,坑之!这就是所谓的“坑儒”。
这个事件,也成了秦朝王位交接的伏笔。最佳接班人扶苏因为替儒生求情,被始皇帝派遣到北方去跟随蒙恬做监军,最终和蒙恬一起被“赐死”。
说完这个可能各位察觉了,为什么没有烧书?其实“焚书”是另一个事件。
守旧派和激进派的博弈
秦始皇的伟大之处,便是大一统。具体到实处,车同轨,书同文之类,数不胜数。但是其最大功绩,便是结束了千年的分封制度,实行了统一管理的郡县制,从而避免了再出现像战国时代那种为抢夺地盘而无休止的杀伐。这伟大之处,有军队的摧枯拉朽,也有朝堂上的唇枪舌辩。
实话实说,焚书事件,发生的比杀方士要早那么一两年。为什么先说杀方士,是因为我迫不及待要去掉“坑儒”的片面化标签。下面正式说焚书。
这一年的这一天,始皇帝过寿,他的70多个博士(非常有学问的人),给他祝寿。本来祝寿都是乐乐呵呵吹捧一下就完了,可有个人却趁机高谈阔论,这个人就是淳于越,也是个齐人。
淳于越说:“看有人一味阿谀奉承,我真是看不下去。虽然祝寿该说好话,但我觉得说点提醒的话更像个臣子该做的。你看商周延续千年,都是实行的分封制。分封有什么好处呢?分封出去,江山不稳了,有人帮你守着。我朝现在也没有分封,都是平民百姓,一旦有了战事,大家四处逃窜,只能靠大王自己。不效法古法还能长治久安的,我还真没听过,请大王考虑一下我的话。”
说的倒也在理,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个道理我们现在听的也蛮多。但是治国也能如此吗?丞相李斯就发表了不同看法。
李斯话更多:“谁说一定要效法古人?我们秦朝的大一统制度,岂是书呆子能看懂的!以前的分封,是为了拉拢各种力量,就像各国为招揽人才而制定各种福利待遇一样。现在我们已经大一统了,就应该有大一统朝代的制度,而不是开倒车再回到以前那种旧制度。现在要做的是制定合乎时代的法令,建立完善的制度让天下人遵守,而不是重金赏赐他们,让他们效忠我们,帮我们守国土。现在有些人就像淳于越博士一样,一看到新的制度,就想着逃避,就拿过去的制度来说事,拿三皇五帝来反驳。这样的人,表面看来是为了国家好,其实是标新立异,用与时代的格格不入来彰显自己的奇特。”
说完后,李斯又向始皇帝建议:“对于这种言论,我们朝堂之上还可以讨论,因为我们在座的都是有智慧的人,懂得分辨大是大非。但是民间呢?国民的素质跟在座各位博士比,天壤之别!一旦这种言论在民间流传,就会形成非常不好的风气,使人民产生抵抗新制度、新法令的消极态度!我请求大王,禁止民间讨论这种事情!并且,对于那些有可能误导人民思想的书籍,除了官方留存,一并焚毁,民间只留下农林医药方面的书。下达命令之后一个月内,家里还藏私书的,就要受到惩罚!”
始皇帝就说了一个字:“可!”
虽简简单单一个字,相信始皇帝也早已有了考虑。从千古未有的大一统伊始,改变人民的守旧思想就是重中之重,当局者做出这样的决定,无可厚非。
这样,“焚书坑儒”的来龙去脉算是大致说完了。一句话,“焚书坑儒”其实是一种改朝换代的激进思想,不能只是片面地说它是愚民政策。
片面化是一种一棒子打死的懒惰精神,是不追求实证推诿扯皮的态度,更是你被别人拉开差距的病灶,一定要提防。怎么防止片面化?要么保持沉默,三缄其口,多听听别人怎么说;要么主动出击,小心求证,多看看各种资料。总之,道听途说,自己都没想明白的事情,一定不要四处传播,即使想作为谈资,也要加个“大概”,不要言之凿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