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情是为了安慰他人,而共情则是理解他人。共情需要在情绪上保持一定的距离——你要从悲伤、恐惧和愤怒中走出来一点,跟它们产生一定的距离,在这个距离空间里,你的想法才能对你的感受产生镇静的效果。共情需要把有倾向性的偏见放在一边,并控制住那些自动进行评判和谴责的冲动;还要把复仇的渴望平息下来,取而代之的是渴望理解他人,而这最终可能意味着要原谅他人。
共情始于理解。但是,跟很多人以为的正相反,共情并不止于理解。共情并不是简单地说一句“我理解你的感受或想法”。真正做到共情要比有共情重要得多,因为我们带着共情所做出的行为才是最重要的。
表达共情的7个关键步骤:
1.使用开放式问题。
问开放式问题是在表达共情,因为这样能传达出对每个人独有的反应和回复的尊重。在你问出一个开放式问题的时候,你是想从他人那里了解到事实并进行沟通,而且你是真心对他的看法感兴趣。这相当于你先交出控制权,允许他人把你引领到他想要或者希望你去的地方,而不是你努力把谈话带到一个指定的方向上。封闭式问题就像是把他人关在门外。
2.放缓节奏。
当情绪爆发的时候,花点时间来思考、回想一下是很有帮助的。把节奏放缓能让我们的想法跟得上这些情绪,往产生情绪的情境中加入一些镇静和归因。有意识地努力把节奏慢下来,其实就是在让共情表达出来——正如心理学研究者所发现的那样,共情在过热(或过冷)的环境里是无法生存的。就像植物需要光照和阴凉的均衡一样,共情在极端条件下也会枯萎。
3.不要匆忙做出评判。
共情能避免人们行为的倾向性,即根据过去的经验来给行为做总结或分类。不管我们对对方的过去了解多少,我都无法确定他在当下这个时刻的想法和感受。同我们所有人一样,他也是一个不断改变、不断进化的人,而共情的表达总是会特别尊重每个人都会发生转变的天性。
4.关注你的身体感受。
当我们想要弄清楚一个人是多么智慧或多么愚蠢、多么好或多么糟,以及他当下的想法是什么的时候,我们可以让我们的面部表情尽量精准地模仿他的表情。然后,等着我们的头脑或内心为了呼应这个表情会出现什么样的想法或情感。
5.向过去学习。
当我们学会把过去和现在分开来看时,我们才能客观地看待事情。他人强烈的情绪不一定跟现在发生着的事情相关,却总是源于过去未处理的冲突或是艰难的生活环境。
6.让故事充分展开。
当我们陪另一个人站在悬崖边上时,共情会提醒我们这是那个人的旅程,我们出现在那里是为了陪伴和帮助他。我们的作用不是引领而是跟随,不是主导而是参与,不是为了总结性发言而是为了让沟通能持续流淌。我们表达共情的方式就是让自己完全参与到故事当中,尽自己所能去帮忙,并感恩自己也能成为这段经历的一部分。
7.设定边界。
一个人深深的不安全感是不会因为知道了他人有同样严重的问题而被治愈的。共情能让我们不带偏见地去倾听事情表层下面的意义;而要做到不带偏见地倾听,我们必须设定边界。设定边界不是说我们要对他人不在乎,或者让自己不受他人痛苦的影响;相反,设定边界是为了能给对方客观的回应,为此,我们有必要保持自己的抽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