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宣宣
焦虑是什么?
焦虑主要是指一系列不安的情绪和行动倾向,焦虑让你意识到不愉快的事情,或是不合预期的事情将要发生或可能发生,它会警告你最好采取一些必要的行动。
也就是说,当我们在潜意识里觉得自己可能会遭受攻击,而我们又不想受到伤害,从而进行一系列的行动。
我们可以采取逃跑、击退攻击者、向警方求救等措施,提前为我们即将遭受的伤害做准备。
我们常常会将焦虑说成是担忧,其实焦虑和担忧本就没多大的区别。
要注意的是,担忧是一种积极的焦虑,往往会带来好结果。
从一方面说,焦虑是一件好事,因为它可以让你时刻紧张起来,从而有所准备。
比如说,你在公众演讲的时候,适度的焦虑会使你提前做好发生各种意外的准备,使结果更加完美。
另一方面要注意的是,过度的焦虑会使你在对即将要来的公众演讲产生恐惧,从而产生逃避演讲的消极行动,如假装生病逃避演讲。
又比如说,
当你过马路时,适度的焦虑会使你看着绿灯,调整步伐,快速通过马路。
而过度的焦虑则会使你对过马路产生畏惧,身体发抖或者总觉得有车要撞上你。
简言之,适度的焦虑会使你未雨绸缪,而过度的焦虑则会使你兵荒马乱。
这也意味着,焦虑可以分为健康焦虑和不健康焦虑。适度焦虑就是一种健康的焦虑,而过度焦虑则是一种不健康的焦虑。
倘若面对任何危险,你潜意识里觉察到了危险性,但是你无动于衷,往往这种情况不会使你产生焦虑。
我相信,几乎所有人都会产生焦虑。
它是如何控制你的?
在面对任何将要发生的事情时,控制我们的消极情绪往往是过度焦虑。
在这里我们可以假设:
A——不愉快的事
B——面对不愉快的事的想法
C——不愉快的事导致的结果
当我们面对意见不愉快的事时,本质上这个不愉快的事,并不能给我们带来【过度焦虑】这个结果。
比如说,
当我面试没有成功时,我可能会产生以下两种想法(也就是B点):
第一种想法:我面试没有成功,可能是我的能力没达到公司的要求,或者说我的简历很差劲,下次我再参加面试的时候,我要事先调查好面试公司的要求,好好做准备,下次一定能面试成功。
第二种想法:我面试没有成功,大概是我自己比较蠢吧,我或许天生就不适合做这种事情,我还是放弃吧,不要再继续参加这种面试自取其辱了。
显然,当我们产生第一种想法时,健康的焦虑顺应产生,由于为下次面试做足了准备,下次面试成功的可能性将大大提高。
当我们有了与第二种类似的想法后,就是一种不健康的焦虑,往往就陷入了过度焦虑,我们将不再参加面试或者对面试产生了恐惧感。
拿我自己再举个例子吧。
最近开了这个公众号,研究了跟我同类型的公众号,发现他们真的真的是太优秀啦。
我的内心有一个声音告诉我,你与他们相差的只是坚持,好好总结他们的公众号文章、排版特点,练习自己的写作能力,将他们的优点汲取过来。
另一个声音说,公众号太多啦,你的文章根本没有人会看的。你还要看很多书,你的眼光、见解都很短浅,你不适合写做这些,你还是放弃吧。
你看,第一种想法可能会使我在公众号的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但是第二种想法往往就会断送我对公众号的探索。
前者是一种健康的焦虑,后者则是一种不健康的焦虑。
我一旦被第二种想法控制,就不能静下心来看书,更不能静下心来思考写不出任何有想法的文字。
反而,我越是延伸第一种想法,我做这个公众号的信心就越足。
这就凸显了B点的重要性。
这也意味着焦虑往往控制着我们的想法,使我们做出理性行为或者是非理性行为。
实际上,生活中大部分的我们都会因为焦虑而做出非理性行为。
焦虑倾向
当然,一个人焦虑程度也与我们的焦虑倾向有一定的关系。
所谓焦虑倾向,即是一种以发作性或持续性情绪紧张、忧虑为主要特征的倾向。
我们的焦虑倾向也会受到影响,主要有两种因素:
第一,我们的生物机能,或者谨慎、警惕等遗传倾向;
第二,生活中的一些环境因素,这些环境因素会阻挠和遏制我们的欲望,我们会为此而担忧。
事实上,我们天生就有焦虑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