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界宗师。九年前读过他的《给教师的建议》,有点不求甚解囫囵吞枣 ,接着读了他的《要相信孩子》,再后来又读了阿莫纳什维利的《孩子们你们好》,读了雷夫·艾斯奎斯的《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以及华德福教育中一位美国教师写的叫《学校是一段旅程》的书,加上网师选修了“缔造完美教室”的课程,对教育教学的概念才渐渐清晰,真是后知后觉!
现在再看魏智渊老师编著的《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更是觉得当年的读实在是牛吃牡丹,太随意了。而其实,读完第二遍,仍然不够,经典的书,是值得一读再读的。
这本书,选编了苏氏的教育理论,对当下的中国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书中有理论、有解读、有案例,而这些案例,都来自新教育一线的几位名师。内容分以下几个方面:自尊心、智力、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道德教育、家校合作、教师发展、学校文化。
书里的内容博大精深,需仔细读,对照现实进行反思,提高认识。现就自己的教学工作对比,反思自己的不足吧!
自尊心方面:自尊心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小心呵护孩子自尊心这朵娇嫩之花,记得一篇文章中曾讲到,一个孩子的自尊心,是合教师与家长之力,一点一点毁掉的。为什么?因为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指责多于鼓励,机械性的加强记忆多于耐心的思维训练,用大量的补课来提升成绩是急功近利的方式,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这些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孩子就在教师和父母恨铁不成钢的责怪甚至打骂中越来越不自信,最后也认为自己就是个笨孩子,彻彻底底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自暴自弃。我们应该做到:相信孩子的无限可能;评分应区别对待,讲究策略,以鼓励孩子,激励孩子克服学习障碍为目的;个别对待,不能一把尺子衡量一切,这对孩子是很不公平的。但是应试机制下,评分标准是统一的,如何在这种情况下保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和自尊心,教师需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懂得教育机智。
这一点,我也犯了同样的毛病,在给学困生辅导的时候十分急躁,忍不住就会生气。看着孩子惶惑的眼神,心里又觉得痛心和自责,赶紧调整情绪,还是专业素养不够的结果啊!
课堂上的个别对待,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素养,需要学科专业知识的深刻理解,对具体学生的调查了解。那么在讲述时,才能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进行与一个个真实生命之间不断流动的对话。体察入微,必要时予以反馈。而这一点,是许多老师,尤其是年轻老师所欠缺的。
智力:
这是苏氏教育学的核心。提出了第一套教学大纲和第二套教学大纲,第一套教学大纲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关键知识:观察、思考、表达、阅读和书写),第二套教学大纲则是课外阅读和其他资料来源,为第一套教学大纲服务。有了第二套教学大纲,学生学习课内知识会轻松得多,对于需要随意识记的概念化知识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和广泛的知识背景的基础上牢牢记住。在这一块,新教育做得非常成功,晨诵、共读、暮醒、手工制作、种植、轮滑、音乐、戏剧、诗歌……各个方面的课程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为第一套教学大纲提供了充分的智力背景。
关于自动化读写,苏氏要求在四年级以前就要形成这一技能,并且也揭示了一批学生在中年级以后和进入中学后落后的原因。所以在这一方面,教师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那么在学龄早期,就要注意读与写的训练,最终实现学生能快速而用心的阅读和边读边想,实现边写边想。比如大声朗读课文、快速阅读课文的训练,低段读写绘的练习等等等等,都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这方面,我的语文教学欠缺的是朗读训练,今后要做到,要在学生能顺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展开教学。
交集点这个概念,也是相当重要的。这是教师处理教材的关键所在,揭示了脑力劳动的“问题解决”的性质,强调了教学中的“智力挑战。”那么,在语文教学上,我们应该在充分解读课文掌握课文重难点的基础上,找到课文的关键点,设计一个拎起全文的大问题,引导学生跳出文本又能深入文本进行深刻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思维课”这一概念,为此还编撰了《大自然的书》,主张让孩子们到大自然去,从丰富的现象中发现因果关系,发展思维。对教学中的直观性也进行了辨析,认为正确的直观性是能发展思维的。在这一点上,我觉得自己做得很不够,因为一直不擅长制作课件,又觉得这样太花时间,没有充分结合课件进行更直观形象的教学,需改进。
本书进一步解释了随意识记和不随意识记之间的关系,剖析了现今流行的“读经运动”之弊端,说明不随意识记的数量应该远远大于随意识记的数量。由此想到,一年级刚刚入学,就学习非常抽象难记的拼音,是不是违反教学规律呢?
道德教育是什么呢?苏霍姆林斯基对道德的解释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一套行为规范。而是生命的各个方面。如爱护生物和美、劳动教育、纪律观念、关心他人、自制力等等,简单的说,就是指自尊心,指人的内心那种想要成为好人的愿望。道德教育,首要的是教师本身应该是言行一致的,所谓“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然后对于教育对象,教师应尊重和信任每个学生,以关怀、爱护为主;语言要诚挚,不能一味站在道德制高点去训斥学生教育学生,而应该利用集体的威力,促使每个孩子向善向好。关于道德,新教育认为儒家的观点是自然之道,即通过施加力量,让生命以最好的样子生长,这是生命的自由。
那么道德教育的措施有哪些呢?书中从直接教育、集体教育、自我教育等各方面进行了指导。结合自身经验,我觉得,建立一个良好班风的班集体非常重要,对品性不够好的学生,要通过走访家庭了解情况后,与家庭密切配合,多表扬(要遵照一定的标准)少惩罚(注意方式),阅读励志与心理疏导类的小说仍是一个重要途径。
家校合作、学校文化,也都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马玲老师细致入微的周末给家长的信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及时通报孩子在班级的情况并指出改进方法,心里装着每个孩子,并让家长感受到教师对孩子的爱与关怀,才能与家长建立起和谐的关系。家长也不是天生就懂得如何当一个好家长,也需要教师的指导,而对于其中的优秀家长,又可以发动起来,成为班级建设的坚定力量。在这一点上,我想还是做得比较到位的(基本做到每天一篇班级日志,及时反馈当天情况),只是很惭愧的是,一直想去每个孩子的家庭进行家访,到现在还没能完成任务。学校文化方面,给我的感觉是,确实如书中所说,很多时候,活动都流于形式,行政领导为各种检查和政治任务困扰,相反,在应该注重的教育教学上却不够重视,要求行政领导听课节数一年达到一两百节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而亲自示范上课,就更是难得了。
说到教师的个人发展,需要在哪些方面充实自己呢?不如参考魏智渊老师的《教师阅读地图》吧。一个终身阅读的教师,才是一个真正的教师。我一直这么认为,也一直在阅读上孜孜以求,使自己具备更高的专业素养。苏氏不是说,要具备百倍以上的专业知识,才能游刃有余的上好专业课吗?也就是说,教给孩子一滴水,教师首先得有一桶水的储备,那么,赶紧多看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