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鱼禾琴音《左传》系列点评随想
历史的长河浩浩荡荡、硝烟弥漫,一部《左传》,金戈铁马、气吞山河,不但让历史再次彰显春秋争霸景象,而且对治国理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其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所著,是儒家经典之一,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它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
《左传》关于战争的描写,别具特色。作者善于将每一次战役都放在群雄争霸的背景下展开, 对于战争的远因近因,各国关系的组合变化、战前策划、交锋过程、战争影响,以简练而不乏文采的文笔娓娓道来,行文精炼、严密而有张力。且注重故事的生动有趣,常常以较为细致生动的情节,表现人物的形象。这种叙事能力,无论对后来的历史著作还是文学著作,都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
历史跨越千年,致力于历史研究的鱼禾琴音先生,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为己 任,深入研究这一气贯长虹的历史巨著,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经典进行了现代角度的阐述。鱼禾琴音这一系列点评,共计 40 篇,约十二万字,评论的是春秋初中期。《左传》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礼仪风俗多方面全方位记录这两阶段群雄争 霸、风起云涌的历史画卷,其中最为详细的是晋、楚两国的斗争,评论中鱼禾琴音保持《左传》主线,辅助补充《史记》《诗经》等其他资料,使其内容更加丰满, 真实让读者在阅读中思考。同时尽量保持原著精彩的词句,再做通俗的解读、拓展一些史书的记载,让人更加深化对《左传》这部历史巨典的理解,是安邦定国、 治国理政好的注释,具有客观性、历史性、可续性、 现实性。
系列点评在《苍梧晚报》专栏刊出后,即刻引起读者反响, 一位读者是这样 评价他的系列点评作品:“首先文章旁征博引,史料翔实,尽显学者的渊博。其次, 以史鉴今,叙事明理,洞察秋毫,入木三分,足见领导干部的政治风范。第三, 文字朴实流畅,不陈华丽句章,毫无精雕痕迹。但读起来是那么干净自然,表述得又是如此精准,映衬出文化人深厚的文字功底。”
习近平同志曾经说过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历史、 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特别是“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
中国的今天是从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发展而来的。 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的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在此意义上,“对古代的成功经验,我们要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牢记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牢记历史警示,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
鱼禾琴音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从军事、政治、文化三个方面,重新浓墨重彩 解读《春秋左传》的,特别对军事观点,将其放入政治大格局当中,以人民性为 标准研究其民本思想 ,古为今用,宣传现代道德文化理念,不禁让人掩卷沉思。
鱼禾琴音从军事上评《左传》:武以定国奠定中国军事思想《左传》共记录了 492 次战争,加上《春秋》记而《左传》未记的 39 起,共计 531 起大小战争,详记战争 14 起,丰富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主要体现在一是对战争功用的认识。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二是战争与国家治理的关系认识,战争的胜负决定于国家的政治状况。三是对民心向背作为 战争胜负的决定力量的认识。四是同心同德、上下一心是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五是奇迹奇谋在战争中的作用。
鱼禾琴音在《惠王效尤 肉食者鄙》文中点到的齐鲁长勺之战,有独到之处。 他是将小事件放在大背景下,还原本来历史。在诸多的古文经典中,都是对此战役一味地赞扬,鱼禾琴音却是一针见血地批评。
这次战役是鲁国抵抗齐国进攻的一次战役。虽是后发制人、以小敌大、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可取之处也是根本的一条,即政治上是否得到人民的拥护,其一鼓作气之战术决策不过是冷兵器时 代的小计谋,而且是军力相对等的情况下才可实施,不足道也。《左传》大书特书这一战,不只是鲁国,也是作者祖国多年来少有的一场大胜,一吐心中块垒而已。以至于曹刿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结果后来他也成了肉食者,同样囿于一些局部利益,而未能使鲁国强大。
在点评中,鱼禾琴音还充分运用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一文中的观点对战争进行再分析。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 :“春秋时候,鲁与齐战,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阻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 的方针,打胜了齐军,成就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战例。”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 ;叙述了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长勺 ;叙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 ;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虽然是一个不大的战役,却体现了战略防御的原则。
这段精辟而深入的分析,是鱼禾琴音研究本篇作品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他把古人某些片段的感性认识和军事实践经验,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上升 为系统的军事理论,为人们树立了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的范例。
鱼禾琴音从政治上评《左传》:政治权力之争历来是没有硝烟的战场《春秋杂谈》中,鱼禾琴音先生这样点评道 :失去王权制约,“权力”的魔鬼张开血口吞噬一切人间情怀,中华大地狼烟四起,生灵涂炭,父子相残,夫妻互 戕, 兄弟血拼,道德的小舟在毫无人伦底线、骇人听闻、奇谋奇略的风浪中飘摇。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与战国一起,春秋时代的大混乱也促进了以治国理政救亡图存为主要内容的各类思想实践的生长和勃发,奠定和丰富了中华文化无与伦比、取之不尽的思想 基础宝库,千百年来,为后人所惊所叹,研究鉴照。
左丘明的《左传》以如椽大笔, 给我们立体展示了这一风云画卷和波谲云诡的历史皱褶。其中记载第一件大事就 是“郑伯克段于鄢”,《阴冷郑伯,狂悖叔段》中说的是郑国内部政治斗争,母亲武姜有失偏爱,幼子贪得无厌、哥哥郑伯阴冷欲擒故纵、弟弟叔段狂悖多行不义,导致兄弟反目为仇、手足相残的残酷悲剧发生。
文中毫不客气地批评剖析。作为母亲,武姜可以说是非常失败。出生诸侯之 家,又是正妻,育有两子,可谓完满人生。当应教育他们兄弟相亲,以国家民众大局为重,干一番事业。然而由于偏心狭隘,在立储大事上,让长子寒心,置幼子于危险之境。在大局已定的情况下,不为长子想,也不为幼子长远想,更不为国家想。
其时长子不过十七岁,幼子更小。郑国是周王最亲最近的封国,桓公千辛万苦东迁立国。武姜全然不顾,为幼子请制邑,请京邑,几乎是公然亮出了造反夺权的野心,激起庄公杀弟之心。同时也等于绑架幼子一道置于道义洼地。其 唯一正确的选择是更弦易辙,向长子坦承自己过错,退出封地或更换更小的地方, 配合长子巩固政权,解开长子心结。
同时教育幼子,以大局为重,修德行善。作为弟弟,共叔段到封地前更可能是被动作为。然而到封地之后,却是自作孽,不可逭。不能正确判断形势。自己距陷阱一步之遥,危如累卵。以弟犯兄,以臣叛君,既无兄弟之情,也无君臣之义。道德的绳索已经勒紧全身,稍动则痛,只能就此收手,忠君爱民,以求谅解。从他的操作看,几乎是公开的反叛,而对哥及其团队视作无物,上无重臣,下无死士,安能不败?
作为庄公,为人子,为人兄,为人君,心胸狭隘,阴冷无情,一开始就存杀弟之心,不教育,不制止,诱使胞弟走上不归路,其心可诛!至亲不亲,焉能取信于人?道义何存,国以何立?庄公此事后患无穷。天道轮回,到他逝去时,四子争位,血雨腥风。郑国一直苟存于世,只待子产为政才 是其唯一亮点。
鱼禾琴音从文化上评《左传》:文以安邦 全方位展现春秋历史文化春秋两百四十多年,总体上“王纲解纽、礼崩乐坏,号令不行”。大致分三 个时期。孔子《论语 ·季氏篇》:“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 ;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 ; 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即“自诸侯出”“自大夫出”“陪臣执命”三个阶段。 具体 :从隐公到闵公时期为第一阶段 ;从僖公到襄公为第二阶段 ;从昭公以后为 第三阶段,春秋进入末期。
鱼禾琴音对《左传》评价,不仅高屋建瓴点评春秋历史文化呈现的多姿,而且归纳总结了《左传》四种思想,即民本思想、历史不断前进变化的思想、崇礼 思想、“和”“同”思想,对现实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小白任仇 管鲍知交》就是对这种思想的佐证 ,未曾想却“撞”中今年全国 高考作文命题,在读者中间引起强烈反响, 一时间,他的点评文章洛阳纸贵,也成为抖音的热播,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文中鱼禾琴音高度叙评的是齐桓公能成春秋首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安定周王朝秩序,建此奇功,最英明最关键之处在他起用了一位差点让他一命归天的仇人,管仲管夷吾!
其实真正让其发挥 才能的是鲍叔牙这个“伯乐”。《史记 ·管晏列传》记,“管仲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鲍叔牙知管仲心好,有大志,聪明但贫困,即使常欺瞒鲍叔牙,鲍叔牙也甘愿吃亏而不提。他们到了齐国,相约分别辅佐公子纠与小白。小白即位,发兵攻鲁,想杀管仲,鲍 叔牙即向齐桓公大力推荐管仲,说如果您想称霸天下,非管仲不可。管仲在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强大,此人不可以失去啊!
管仲回国后,桓公厚礼以为大夫,鲍叔牙甘愿“以身下之”,做管仲的下级 听从指挥。管仲多次失败,鲍叔牙却对其深信不疑。为此管仲曰 :“生我者父母, 知我者鲍子也!”
鱼禾琴音夹叙夹议,他以古喻今。深深感悟,现实生活中相信一个人很难, 相信失败者更难,相信总是失败者难上加难,而一直相信失败者始终坚信其能 够成功的人,父母也做不到,而鲍叔牙就是这样一个圣人!此事说明,即使管仲这样的千古奇才,成才之道也不是一帆风顺,需要经过不断的实践、试错, 在风雨中摔打最终成熟。我们对人特别是青年人是应该更宽容,对好苗子应该更耐心。
四十年后管仲病危,齐桓公问鲍叔牙可否接相位。按常人理解,管仲应该推荐鲍叔牙,但管仲认为鲍叔牙正直有余而弹性不足,不能权从,出人意料地否决 了鲍叔牙,却推荐了隰(xí)朋等人。从个人感情来说,管仲应该推荐鲍叔牙,而鲍叔牙也确实令齐国上下敬重, 为桓公霸天下立下汗马功劳,成就卓著,从哪个方面都可以考虑他。但管仲公忠体国,真正从国家大局出发,从对亲密无间的老战友的了解出发,没有推荐。
管仲同样大公无私,没有辜负鲍子的举荐初衷。虽然鲍叔牙没有登上相位,却名满天下,世世代代在齐国享受尊崇俸禄,子孙常有人成为有名的大夫,祖上的阴德庇护家族子孙兴旺发达,鲍叔牙可谓完人, 流芳千古。所以司马迁感叹 :天下人不称道管仲的贤能,而称道鲍叔牙能知人善 任。其实管仲也一定做过很多值得鲍叔牙感激不已的事,但他只讲讲鲍叔牙的恩 德,也证明管仲的心胸博大,知恩感恩。
至此,我们不得不为齐桓公以大业为重,放弃一箭私仇点赞。桓公胸有丘壑, 包容仇敌,是敢于用贤的明君圣主,更要致敬颂赞交友之千古典范鲍叔牙。一般朋友能同苦而不能共甘,困难时可相互扶持,而富贵时则易产生嫌隙,所谓“同 美相妒,同智相谋,同贵相害。”(素书 ·安礼章)对于职位则无有所让。鲍叔牙 以齐君事业为重,主动进贤让贤与尊贤事贤,可谓尽人臣之忠。与友则困难时济之,生命垂危时救之,有干事机会时荐之让之,共同创业时尊之事之,则尽朋友之义,成千古美谈。
鱼禾琴音《左传》系列点评佳作,从辩证唯物史观的角度,以一个学者深厚 素养,为我们打开一扇研读《春秋》的历史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