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能为孩子做的最有益的事情,就是教孩子学会自我评价,而不是让他们依赖别人的赞扬或观点” ——《正面管教》
《正面管教》是以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Alfred Adler)、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德雷克斯(Rudolf Dreikurs)的思想为基础,由美国教育学家简.尼尔森(Jane Nelsen)根据大量教育实践撰写而成,于上世纪90年代出版。作为一本20余年的育儿类别的畅销书,文字通俗,并穿插有大量的育儿场景案例,实操性非常强。
阿德勒与弗洛伊德、荣格一起,并称为心理学三巨头,阿德勒主张个人的人格塑造与家庭环境、社会发展等密不可分,是儿童教育领域运用的最多的心理学,正因为如此,他的代表作《儿童教育心理学》、《超越自卑》,也纳入了我的读书清单。
全书将大人与孩子的互动方式分为了三种:
第一种:严厉型——大人的权力完全凌驾于孩子之上
哪怕在西方的早期文化中,孩子的教育方式依然强调在“顺从”,不守规则的孩子会受到的体罚,苛责的教育反而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认为自己就是一个坏孩子,或者掉入了自卑与自我批判的深渊。更为可悲的是,孩子甚至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完全背离了养育的初衷!
第二种: 娇纵型——大人给孩子无限制的自由
物质和快乐的手到擒来,把孩子放置在一个了无规则的懒散环境中,容易养成没有责任心,不敢担当、遇事逃避的人格。因为缺乏目标,也没有动力去探寻自我价值的实现,怕也是低欲望青年的主流。
第三种:正面管教——有规矩也有自由,给孩子有限制的选择
在孩子尚小时,共同建立对双方都有益的生活规则,孩子长大,可以独自做决策,父母一定要给与尊重,并维护孩子的尊严。正面管教的过程,就是一个教会孩子独立、自尊的过程。书中特别说明:自尊,不是依靠别人给的,是培养建立的。
相较之下,正面管教是一种更为智慧、讲究策略的教育方式。但是为什么有这么多父母还是选择严厉或者娇纵?大抵原因有二,一方面是因为愤怒宣泄和放任自流都是更轻而易举的事,另一方面,养育容易变成一种权力,但是亲子关系本质更多的是平等啊。所以,做到“和善与坚定并行”,是作者对父母提出的要求,而教育本身,不也是父母的一种自渡吗?作者在文中经常提到,“不要看孩子做了什么,而是看父母做了什么”,深以为然。
在作者看来,正面管教的最终意义,是帮助孩子寻找归属感和价值感,它是所有你能想到的美好品质——自信、自尊、责任感、勇气的核心内在。(其实这点最触发我,作为成人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在寻找归属感和价值感的路上),而这些品质,恰恰是在孩子从小建立规则、遵守规则、总结错误、不畏惧失败,正确看待和评价自己等等,这样的细节中培养出来的。
我已经当妈快3年了,做母亲这件事,无愧于心的说,是我至今为止最好的经历。到了30岁,我开始坦然自己不过是一个平凡的人,所以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对孩子抱有无谓的高期望——类似出人头地、金榜题名、大富大贵这种,只求初心不变。什么是养育的初心?孩子一直健康、平安已是一种大幸,作为家长,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建立社会人的归属感及价值感,才不至于被纷扰和残酷的社会吞噬。
人活在世上,知道有人永远爱他(至少父母是),克制而有责任,自信而不浮躁,不依赖外界的评价,有自尊,就值得在世上走一遭了。
这本《正面管教》,推荐给你,作和善与坚定的父母,也在养育的过程中,更好的认识自己。
另,结合个人情况,可实操书中的一个案例:
因为孩子爹的工种(投行民工),陪伴孩子的时间很少,是典型的身体上的“丧偶式教育者”,哪怕内心父爱满格,所以打算尝试孩子爹在家的时候,每日设置20分钟无任何外界打扰的“爸爸的美好(陪伴)时光”,——不接电话、不加班,让孩子知道自己在爸爸生活里确确实实占有一席之地,在爸爸眼里,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是最特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