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字面上理解,把握好人生,关键的是认真的把握好现在。我们常常挂在嘴边,一定要活在当下,好好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但真正做起来,很多时候我们往往都和过去有这必然的联系。也会对我们当下有影响,要抛开过去显然是不可能的。
通过一个月的时间,青年再次来到了哲人家里。这也是本书最后的的一个章节了,青年的所想就相当于处在现实中迷惑的我们,希望在这里能找到心中的答案。
在阿德勒提出的共同体感觉概念时,同样反对言论也很多。心理学本应该是科学。
过多的自我意识,反而会束缚自己。
如果是我们自己一个人在房间的时候,好像比较能够放开自己,开怀大笑,放声歌唱是吧。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呢?开会的时候,根本不敢举手发言,总会因为担心“如果提这样的问题也许会被别人笑话”或者回答有所偏激的话,被人瞧不起等等。
自我意识总是牵绊着自己,不敢无拘无束的行动。大家有时候会有这种感觉吗?我是会有一些的,总是下意识不知不觉就形成了这些行为和想法。
哲人说:把对自己的执著转换成对他人的关心,建立起共同体的感觉。这需要从三个方面去做:“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自我接纳,在第一夜就提到过,阿德勒说:“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没必要特别积极地肯定自己,不是自我肯定而是自我接纳。
根本没有满分的人,这一点必须积极地承认。同样的,前面讲到的课题分离也要分清。要分清“能够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
我们并不缺乏改变的能力,而是缺乏改变的勇气。
他者信赖,首先要区别信用和信赖。再相信他人的时候不附加任何条件,这是很多人都做不到的。至少多我来说需要去细细体会。
阿德勒的心理学很简单,我们现在认为“无条件地信赖别人,只会遭到背叛”。这时候,你只需要考虑我该怎么做。无条件的信赖,是搞好人际关系和构建横向关系的一种“手段”。
如果我们一直不敢去信赖别人,那最终就会与任何人都建立不了深厚的关系。如果关系一般,这种痛苦就会小一些,喜悦感也会少一些;如果关系深厚,受伤时就会很痛苦。只有加深他者信赖进一步加深关系的勇气后,人际关系才会有愉悦感。
他人的贡献,就是在工作中把他人看做是你的伙伴结伴而行,彼此信赖。
青年给出了精辟的总结:要想获得归属感就必须把他人看作伙伴,而要做到视他人为伙伴就需要自我接纳和他者信赖。
什么是他者贡献呢?他者贡献并不是舍弃“我”而为他人效劳,它反而是为了能够体会到“我”的价值而采取的一种手段。
感觉挺深奥的,这时候哲人举例说明了一下。最容易理解的他者贡献就是工作——到社会上去工作或者做家务。劳动并不是赚取金钱的手段,我们通过劳动来实现他者贡献、参与共同体、体会“我对他人有用”,进而获得自己的存在价值。
当然,赚钱也是一个重要的要素。正如陀思妥耶夫斯基说过的“被铸造的自由”一样。有些富豪们已经拥有了一生花不完的财富,带他们中的多数人至今还很努力的工作着。
从这一刻起,让我们大家都拥抱幸福吧!对人而言,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欢自己。幸福的感觉,就是你对他人的贡献感。最常见的贡献感就是寻求他人的认可。
幸福是以自由为前提的。
弗洛伊德把人生当作登山的人,把自己的人生看成了一条“线”。自降生人世的那一瞬间,便已开始了线的生活。一直画着大小不一的曲线到达顶点,最终迎来“死亡”的这一终点。而阿德勒心理学把人生看做是点的连续。看似像线一样的人生其实也是点的连续,人生是连续的刹那。
有许多连续的小点,连成线,再到面这是我们完整的人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汇聚成了很多条线,该如何去找到人生的拐点,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和改变。
在此书中,青年和哲人通过五个夜晚的深刻探讨,让我们把自己的内心和外部世界剖析的更加透彻。主要线索是贯穿阿德勒心理学的个体心理学,它是一门哲学,一个大范围的社会心理学。在你迷茫的时候,给你一盏明灯照亮你的前方。
很多人看了后,都违背了自己一直以来看的一些常规心理学。我自己也是这样的感觉,与自己看过的一些关于心理学的书背道而驰。让人大跌眼镜,他的理论怎么会是这样?
通过看完这本书后,仔细回味了一下这些年自己走过的路,还是很有道理的。让人眼前一亮,豁然开朗。需要我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不断的去发现幸福的真谛,去迎接幸福人生。
请先讨厌自己吧,在讨厌中检讨自己这些年的行为;在讨厌中发现更深层次的自我;在讨厌中鼓起勇气。最终在讨厌自己后,还能够鼓起勇气去改变现在的状况。
在不久的将来我相信,一定会遇见一个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