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发展是如此迅速,每时每刻都在不停迭代,迎接变化,拥抱进步。
认识这个世界,认知你自己。
《老喻的人生算法课》是“得到APP”的课程,帮助你发现自己,打造自己核心发动机,并提炼18种人生“元问题”,帮助你在不确定的世界,成为解决问题的高手。
本文是我学习《内控——跑好大脑的四人接力赛》的课程后,留下的笔记和总结。
上一篇讲的切换,要在大脑的两种思维模式之间自如切换,今天进一步加大分辨率,来拆解我们人类的认知行为。
《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在全球卖了一亿册,作者柯维,讲过这样一段话:
在外界刺激和回应之间,存在着一个空间,我们的回应就存在于这个空间之中,我们的成长和幸福蕴含在我们的回应中。
做事要么一时冲动,要么条件反射式地作出回应,这都是因为没启动好中间空间。
但要想启动中间这个空间,做到主动控制并不容易,原因有三个:
一是,世界变得越来越自动化,智能手机和网络削弱了人们的敏锐感。
二是,人的专注力带宽是非常有限的。《决策的力量》发现,人脑每秒接收1000万比特的信息,但只有50比特是思维在有意识的状态下加以处理的。
三是,信息泛滥让人的持续专注力下降, 微软有个调查,2000年人们的持续专注力还有12秒,2015年只有8秒。
大脑认知行为的四个内控点
我们最好的行动模式,应该像飞行员,大多时候靠飞机自动驾驶,起飞和降落等关键控制点,人工再介入。
在关键控制点,即“内控点”,主动控制,让我们形成一种暂停能力,让自动模式暂停,启动主动模式。
认知的基本单元为认知飞轮,由感知、认知、决策以及行动这四个节点构成:
在感知环节,你像个情报员,获取外部信息,所以你需要很敏感;
在认知环节,你像个分析师,考虑各种变量,并且给予公平的评估,你需要特别理性;
在决策环节,你像个指挥官,必然各种取舍,作出一个决定,你需要十分果断;
在行动环节,你像个战士,勇往直前,执行任务,你需要不畏艰险。
好奇感知,灰色认知,、黑白决策、疯子行动。
一个完整的认知飞轮,由好奇感知、灰色认知、黑白决策、疯子行动构成,就像一场4乘100米的接力赛,而这需要敏感、理性、决断和野蛮四种不同特质。我们的认知出现问题,也经常发生在四个人彼此交棒的那一刻,所以也就是按下暂停键,启动主动模式的时刻。
提升思考率
有一类人,有点懒,他压根没有停下来,去思考。
科学家卡拉汉的研究:人们做不出聪明行为,并不是因为他们缺乏动机或能力有限,而是他们缺乏对思考时机的敏感性。
这种敏感性,其实就体现为我们在“内控点”的暂停能力。思考率,是指主动思考的次数,占你内控点的数量的比例。
对这类人,慢就是快。应该在路口慢下来,提高思考率,
设立大脑立项决策者
另一类人,是看起来很聪明的人,他们总是爱自圆其说。
认知神经科学之父加扎尼加博士就发现了一个秘密:大脑会编造理由。
人们不能忍受不完整和不确定性,所以总想把认知飞轮这个圆圈快点儿画完。聪明人就很擅长找解释,这样其实容易堵死自己成长的路途,人赢了觉得是自己实力强大,输了觉得运气不好。
为了避免成为这样的“聪明人”,需要给自己设立一个角色,叫“立项决策者”,用来指挥“感知、认知、决策、行动”这四个角色,催促每个角色完成任务,在每个内控点顺利交棒,遇到困难不能跳过、逃避。
认知飞轮之间的内控
除了单个认知飞轮的“内控点”,不同的认知飞轮之间也有“内控点”。
在这个内控点,我们需要正确的复盘,要充分利用上一个认知飞轮的经历和反馈,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从经验中提升能力。
而且下一个认知飞轮的决策过程,要和上一个认知飞轮的结果分开。因为好的决策未必带来好的结果。好的结果,也可能是由错误的决策撞来的。
所以,别后悔,别找借口,不要怕犯错,有时候还要主动犯错,因为随机突变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
巴菲特内控法
把握内控点,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不容易。有一个实用的操作方法叫:巴菲特内控法。
巴菲特说自己如果不在一张纸上写下自己的理由,就绝不交易。这个交易可能是错的,但自己必须有一个“交易答案”。
比方说,在纸上写:“我今天要花500亿美金来买苹果公司,因为如果你不能回答这个问题,你就不要买。”
写在纸上的作用,其实就是建立了一个节点,人为制造了一个“内控点”,防止爱欺骗自己的大脑过于冲动。
欢迎大家一起学习,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