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释义:孔子说:“学了,然后时常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了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这是论语总纲中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几句话。
我们通常的理解是:“学习要经常复习,这难道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吗?”如果这样孔子就被称为孔圣人,是不是有很多人不佩服呢?因为从开始上学,我们的老师就不厌其烦的告诉我们:学习要经常复习。难道我们的老师也是圣人吗?
学而时习之,真的快乐吗?写不完的作业,上不完的培训班,是当今学生的常态。这种情况下怎能体会到快乐呢?
那孔子的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这要回到文本中。
“时”可译为:按时,时时。
“习”,说文解字中说:“习,数飞也。”含有练习的意思。在古书中,还有实习,演习的意思。而当时孔子所授的功课,都与社会生活,政治生活有关系,不去体会,很难称得上学习。所以“习”是实习,实践的意思。
“悦”是指有得于心,会心的笑。
这句话的意思是:随时随地能反省,有了进步,自然会有会心的微笑。
第二句:有朋友来,我就快乐。也不一定吧。有时候自己想独处,或者自己是个喜欢安静的人,朋友来了,出于礼貌不能不接待,大概不会快乐吧。
另外,什么是朋友?“同门为朋,同志为友”,朋友就是一起学习,有相同志向的人。
当自己寂寞或者遭受生活低谷的时候有个了解自己,和自己志向相同的人来看自己,自己肯定会发自内心的高兴,因为“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最后一句“人不知而不愠”说:如果没有人了解自己,也不怨天尤人,只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这样才是君子。可是这太难了,世人有几个不是“严以待人,宽以待己?”真有这样的君子,实在是太难得了。
《学而篇》总纲,告诉我们三件事:
1.儒家的学问是:学习如何成人成德
2.做学问的方法是:随时随地从生活中体会
3.对待学问的态度是:反省自身,不怨天,不尤人
曾有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是值得我们精读,研读的,常读常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