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从此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今年是2018年,正好40周年。本人出生于改革开放之后,经常被称为“八零后”,如今也已三十出头。
我的家乡在钱塘江边的一个小乡村,是一个典型的鱼米之乡。从记事起也就是刚上幼儿园的时候,走出家门,左边就是一片桑树林,右边就是一个小池塘,前面是自家的小菜园,午后是别人家的菜园和房子,在后面就是一片村里的水稻田。那时候从自家到村里别人家玩的时候,只能从池塘、桑树林、水稻田的边上绕过去,所谓的路只是一条踩得比较坚实的空白地带,宽不会超过60公分,两边都是杂草,只有中间显露出了泥土原来的色彩。天晴的时候,走在这样的小路上,你感受到大地的厚实,泥土的芬芳,以及不远处水稻田中吹来的清香,非常的舒服。但是也有难受的时候,那就是下雨的时候,泥土变得特别酥软,一脚下去,就得用点力气才能拔起来。所以雨天必须穿套鞋,一是防丢,二是防滑,如果没事最好不要出门,不然小孩子容易滑落到池塘里。
我的幼儿园小学一到四年级都是在村里上的,就在村委会的后边,一栋新造的三层楼。那时候的小学生,都是自己早上走着去,然后下午再走回来,没有父母接送这回事。我会和左邻右舍的孩子一起去上学,出了自己的生成大队,爬上一个小坡,就能走上一条机耕路,不同于田间地头的小路,那是条宽两米左右的大路,上面铺有小石子和瓜子片,在春耕的时候会有犁地的拖拉机在上面慢悠悠开。即使是下雨的时候,也不会特别的泥泞,不过还会有大大小小的水坑。上学的时候,我穿着套鞋,去测量那一个个水坑的深度,很多时候我都是全身而退,但也有套鞋进水的时候。不知道你小时候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去了镇上的小学,离着家里有好几公里。于是我有了自己的脚踏车。正好赶上与西边隔壁村之间修了一条南北方向,直通镇中心的宽阔的水泥马路,并排可供4两辆汽车同时同行,虽然那时候在上面跑的汽车还不多。但是我骑着我自己的24寸自行车,可以骑得飞快,特别带劲,比机耕路上快多了。
初中也是在镇上念完的,到了高中,我去了县里高中。刚开始我还是骑着我的自行车去的,足足骑了一个小时。见到了比去镇中心更长更宽阔的马路。路上除了自行车,更多的是小汽车、小型货车、大型货车,还有公交车。虽然不用明天从家里来回学校(住校生),天气不好的时候我就偷懒,坐公交车去自己的学校,比自己骑自行车省时省力多了。
再后来,高中毕业,我坐火车离开了家乡,去上海上大学。过了不到两年,家乡和上海之间开通了动车,不到一个小时就能到上海。
大学毕业之后,回到自己村里,发现村里的机耕路变成了宽阔的柏油马路,无前屋后也有了下雨天也不再泥泞的水泥道路。因为好多村里好多人家都有了自己的小汽车。后面水稻田的上方还有一条架空的高速公路。
前年,市中心和杭州的轻轨开始破土动工,后年就能投入使用。一个小时就能到达杭州城区。在本市的中心地带还有多个站点出入口。
改革开放40年,家乡的路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的小路变成了大路,有的田地变成了贯通东西南北的交通要道。家乡的路已经与外面、与整个世界紧紧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