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一,其实就是中国古代的“元旦”。
元为始,旦为晨,所以“元旦”为一岁之首,新年第一天。
只是我们现在的“元旦”,已不再是农历的正月初一,而变成了公历的1月1日。
不要紧,汉语词汇丰富得很。除了“元旦”,正月初一这一天,我们还可以有14种叫法:元日、岁日、岁旦、朔旦、岁朝、正岁、端月、年节、旦日、正旦、正日、元正、新年、新岁。
不让叫“元旦”,那我们就叫“元日”。
“元日”是“三元之日”,即年、月、日三个开头日。自古以来,就受到了古人的空前重视。唐朝当然也是如此。
在唐朝,元日放假7天,是一年中的两个7天黄金周假期之一,可见重视程度。
和昨天除夕一样,元日的节日活动,也分为官方和民间两大类。
官方主要是宫廷朝会,这是官方的拜年活动;民间主要是家庭宴会,这是民间的拜年活动。
官方宫廷朝会
唐朝官方,一年有两次朝会,最为隆重:一次是冬至朝会,另一次就是元日朝会。
元日朝会,是全体在京官员、各州朝集使、羁縻州和周边诸国的使节,向大唐皇帝恭贺新年的官方礼仪活动。
当天如果只有朝贺活动,那就是“朝”;如果朝贺之后皇帝讲面子、够意思,还把百官群臣留下来吃顿饭,则称为“会”。两者合称,就是“朝会”。
元日朝会,在唐朝朝廷最官方、最正式、最宏伟的宫殿里举行。
唐初,是在长安城太极宫的太极殿举行。唐高宗时大明宫建成以后,改在大明宫的含元殿举行。武则天时期,她以洛阳为首都。那么,她的元日朝会,就在她新修的“明堂”,又叫“万象神宫”里举行。
这个“朝会”活动,过程相当复杂。一般仪程是这样式的:
前一天,即除夕这天,宫中就开始准备第二天的元日朝会。主要的准备内容有:设置皇帝的御座、御幄,摆设宫悬、舆辇等,安排百官站立的位次,还有必要的清洁和打扫工作,等等。
总之,是年都没过好。没办法,谁让咱是公务员呢?
元日拂晓,天还没有亮,参加朝会的群臣和使节们,就要到东西朝堂的指定位置集合了。
长安城的百官,在天没亮的时候就往皇宫里赶,因为看不清道路,都要用灯烛进行照明,于是“万条红烛动春天”,形成了元日独有的“火城”现象。在没有电和路灯的唐朝,“火城”这种景象,还是比较难得的。
还有远道而来的使者,为了这一天的朝会,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比如当时的日本人。
当时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曾经十几次遭遇海难翻船,丢了小命儿。经过后来的日本学者分析发现,原因竟然是因为他们太想列席元日朝贺,所以一根筋地按照朝会日期来决定起航日期,完全无视冬季的海上气象知识和航行常识,这才导致屡屡翻船。
要说,冲日本人这个轴劲儿,心很诚了。其实,没必要赶时间啊。就是按时到了,你们也不是主角,也就是跟着大家一起,在天朝皇帝面前参加个会议,吃顿饭,不需要这样拼吧?
官员们集合之后,在宰相之一、门下省一把手侍中的主持下,在通事舍人的引导下,进入大殿朝堂,到达指定位置。
群臣就位以后,皇帝穿着衮冕,在《太和之乐》的伴奏下,在御座上坐下。
群臣跪拜之后,由一位德高望重的大臣奉上贺词。贺词结束之后,侍中代表皇帝发出纶音:“履新之庆,与公等同之”。
群臣再拜。然后户部尚书贡纳诸州贡物,礼部尚书贡纳诸蕃贡物,都列于殿庭之中;再由中书令跪奏诸州、诸蕃上表,黄门侍郎跪奏祥瑞。
以上的这些贡物、上表、祥瑞,在朝会这么短的时间里,恐怕不可能一一向皇帝展示。要知道,唐朝的州郡个数,虽然各个时期略有出入,但大致可是有360个之多的。
估计是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州进行展示,其余诸州就意思一下算了,总之,让皇帝知道率土来朝、普天同庆就成了。
群臣再拜之后,奏《太和之乐》,皇帝先到便殿休息,然后群臣退出大殿。
朝仪至此结束。下面进入吃饭的会仪。
群臣退出大殿以后,光禄寺、尚食局的官员就马上进入大殿,摆桌案,准备吃饭。
摆好之后,请皇帝重新出来就座,奏《太和之乐》;然后通事舍人引三品以上官员、诸蕃使节在《舒和之乐》的伴奏下,进入大殿就座。也就是说,只有三品以上官员才有和皇帝在同一间大殿吃饭的荣幸。
然后,君臣在《休和之乐》、《昭和之乐》的伴奏下,互相敬酒,举行“上寿礼”和“行酒礼”。
敬酒之后,在《休和之乐》的伴奏下吃饭。
吃完饭,就是赏赐大臣们一些过年物品了。比如赐酒、金银幡胜等。这时,最不能少的,就是赐柏叶。
为什么要赐柏叶?因为柏叶是长青的绿叶,赐柏叶有延年益寿的祝福之意。宰相赵彦昭在接受柏叶赏赐之后,心情非常激动,写下《奉和元日赐群臣柏叶应制》:“器乏雕梁器,材非构厦材。但将千岁叶,常奉万年杯”。很谦虚,忠心也表得恰到好处。
赏赐之后,皇帝在群臣的跪送之下先走,奏《太和之乐》。反正皇帝一动,就是《太和之乐》。
至此,元日朝会结束。
这种宫廷朝会的特点,一是人真多,据考证仅参加仪仗和警卫的士兵就达9000余人,加上各级官员、执事人员之后,估计人员超过30000人。二是跪拜真多,几乎每进行一个仪程就要跪拜一次。就是这样,官员们也乐意。要知道,在当时能参加这样的大型朝会,那可是荣誉!三是皇帝全程完全不用说话,有人帮他说。当然,喝酒吃饭,他老人家还是亲自动了嘴的。难怪大家争着想当皇帝的,那是真爽。
皇帝的感觉之爽,唐太宗李世民在《正日临朝》中有过表达:
条风开献节,灰律动初阳。
百蛮奉遐赆,万国朝未央。
虽无舜禹迹,庆幸天地康。
车轨同八表,书文混四方。
百蛮、万国、八表、四方,还有舜禹,都是皇帝喜欢的字眼儿,怎一个爽字了得?
啧啧。
元日宫廷朝会,每年根据不同的政治形势,还有一些仪程上的增加。
比如给皇帝上尊号。
所谓上尊号,就是皇帝的官儿已到了极点,没有办法再升官了,那就在他的正式称号上多加几个吉利字眼,比如“神圣”“文武”啥的,让他听着舒服点儿。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个无聊搞法,就是在唐玄宗李隆基时期开的先河,可见当时的拍马屁风气,难怪随后就爆发了安史之乱的。
朝会,本就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在朝会上给皇帝上尊号,更是一件相当严肃的事情,丝毫差错不得。
可是,大书法家、“柳体”创始人柳公权就偏偏在这个相当严肃的事情上犯了错误。
公元858年(唐宣宗大中十二年)元日,年已八十的柳公权代表百官给唐宣宗上尊号,可能是因为年老体衰,也可能是因为昨晚守岁过度今天起得过早,反正把皇帝的尊号由“圣敬文思和武光孝皇帝”,念成了“圣敬文思光武和孝皇帝”。
这还了得?“罚一季俸料”!得,柳公权三个月工资没了。
想想柳公权也真心不容易。前一天是除夕,家里人得过年吧,过年得守岁吧,守岁咋得也得守到子时吧,结果第二天又得天没亮就起床去参加朝会,年过八十的人了,能不出错儿吗?
元日朝会,皇帝还有可能宣布大赦,也就是过年了,朕心情好,就宣布赦免罪犯,免除租税、嘉奖百官等等。
这就用得上由朝廷将作监提供的“金鸡竿”了。这是专门在朝廷大赦时使用的仪仗旗帜。
元日这天,在宫城门外立一根七丈长的竿子,竿子顶部再立一只四尺高的金鸡。这只金鸡用黄金装饰,嘴里叼着七尺长的彩色旗帜。赦书则用彩盘盛放,用绳子挂在金鸡竿高处。
然后大理寺的官员集合在京的身穿囚衣、戴着枷锁的囚犯,再加上一些百姓看客,在宫门外的台阶下集合,跪在地上等候。然后开始击鼓为号,等鼓响到一千次,大理寺官员放下绳子,落下彩盘,取出赦书,向人们展示并宣读赦书,然后大家感激涕零,叩谢皇恩浩荡。大赦仪式,就此完成。
在所有的官方宫廷朝会仪式结束之后,文武百官们回家,过年。
民间家庭宴会
当时的民间过年,主要就是放爆竹、拜年,再加上宴会上的吃吃喝喝。和我们现在,差不多是一样一样的啊。
元日清晨,人们通宵守岁,一旦雄鸡报晓,第一件事就是起身去放爆竹。《荆楚岁时记》说“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月。鸡鸣而升,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所以刘禹锡有诗说“爆竹惊山鬼”。
也就是说最早的元日放爆竹,是为了驱邪逐鬼。而到了后来,人们是希望爆竹这样劈劈叭叭的声音,增加节日的喜庆欢乐气氛。
在宫廷举行朝会,官员们给皇帝拜年的时候,老百姓则在忙着祭祖。
祭祖之后,就可以走亲访友去拜年,送去新年的祝福了。
从汉朝起,就已有了拜年的习俗。民间的拜年,一般要略备薄礼,还要讲究一定的礼节。
这个礼节,那个砸缸的司马光,在《居家杂仪》中有记载:“卑幼于尊长,正旦六拜;尊长减止,则从命。拜毕,男女长幼各为一列,以次共受卑幼拜。”也就是说,在家庭内部,年龄越小,元日这天的跪拜次数越多。
朋友之间、同僚之间的拜年,则“多不亲往”,“每以束刺签名于上,使一仆遍投之,俗以为常”。这个签名的束刺,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名片;而让一个仆人跑一趟,送上“名刺”以表达新年祝福,也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手机短信或QQ、微信拜年。
当然,也有亲自上门拜年的。白居易在诗里说:“庆吊经过懒,逢迎跪拜迟。不因时节日,岂觉此身羸”,看来白居易是不拜年不知道身体不好,他被这样的拜年应酬折腾得够呛。
拜完年,就是重头戏了——吃饭。“长安市里风俗,每岁元日以后,递作饮食相邀,号为‘传座’。”可见,过年期间,是亲戚朋友之间轮流宴请。
这样的宴席上,要吃几样比较特别的时令食品。
一是桃汤。桃汤是用桃叶、桃枝、桃茎三者煮沸的水,那时的人们认为饮了之后可以驱邪气。所谓“元日服桃汤。桃者,五木之精,厌伏邪气,制百鬼”。
二是椒柏酒。这是元日家庭宴会时,晚辈向长辈敬献的寿酒。《汉官仪》说“正旦饮柏叶酒上寿”,柏是长青树,被视为长寿的象征,而柏叶可以入药作酒。椒就是花椒,古人取其性温、气香、多子的特点,与柏叶一起炮制椒柏酒,献给长辈,祝愿辟邪祛瘟、延年益寿,“愿持柏叶寿,长奉万年饮”。
三是屠苏酒。这是元日家庭宴会时,同辈之间喝的时令药酒。这种酒的炮制作方法,孙思邈在《备急千金方》里,有详细记录:
“屠苏酒,辟疫气,令人不染温病及伤寒。岁旦之方:大黄十五铢,自术十八铢,桔梗、蜀椒各十五铢,桂心十八铢,乌头六两,菝葜十二铢。右七味咀,绛袋盛。以十二月晦日中,悬沉井中,令至泥。正月朔旦平晓出药,置酒中,煎数沸。于东向户中饮之。屠苏之饮,先从小起,多少自在。一人饮,一家无疫。一家饮,一里无疫。”
按照孙思邈的记录,屠苏酒中有大黄,估计口感比较苦。但这是时令防疫药酒,饮用也非常讲究,要在“东向户中”饮用。最重要的讲究,屠苏酒的饮酒次序是由幼及长,要从一座之中最年少者饮起。
白居易和刘禹锡是同年出生的好朋友,在一起喝屠苏酒,谁先喝呢?这就要问清楚了。白居易在《新岁赠梦得》中问:“与君同甲子,岁酒合谁先?”刘禹锡在《元日乐天见过因举酒为贺》中回答:“与君同甲子,寿酒让先杯。”
看看人家这二位,多有文化。第一杯酒谁喝这点小事儿,还写首诗问问。
四是胶牙饧。“饧”就是“糖”,是用麦芽或谷芽混同其他米类原料熬制而成的粘性软糖。唐朝人在元日这一天吃胶牙饧的目的,是“以验齿之坚脱”,达到健齿的功用。
五是五辛盘。五辛盘由盘中“葱、蒜、韭菜、芸苔、胡荽”等五种辛味蔬菜组成。前三种常见,芸苔是现在的油白菜,胡荽就是现在的香菜。
“五辛”,也是“五新”。唐朝人认为,新年、新春适合吃这五种刚刚生长出来的新鲜蔬菜。
中医认为,食物和药物的性味属性,分为辛、甘、酸、苦、咸五味。其中的辛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功能。比如麻黄、薄荷、木香、红花、花椒、苍术、肉桂等,都属于辛味食物和药物。上述的“五辛”也是。
立春之时,气候由冬入春。在这个季节转换的时节,聪明的古人选用辛味食物,以运行气血、发散邪气,对于调动身体阳气、预防流感,保证身体健康,都是有积极作用的。
元日、新年时节的家宴团聚时刻,是我们中国人一整年的企盼,甚至是我们中国人一整年的奋斗动力。
在交通如此发达的今天,中国人内心的团聚念想,还驱动了一年一度规模巨大的春运,在交通不发达的唐朝,这样的团聚就显得更加难得。白居易的《岁日家宴戏示弟侄等兼呈张侍御二十八丈殷判官二十三兄》就道尽此意:
弟妹妻孥小侄甥,娇痴弄我助欢情。
岁盏后推蓝尾酒,春盘先劝胶牙饧。
形骸潦倒虽堪叹,骨肉团圆亦可荣。
犹有夸张少年处,笑呼张丈唤殷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