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好友的如约茶事上,品到甘鲜醇厚的西湖龙井时,不禁想到古人喝的西湖龙井也是这样的味道么?答案应该是否定的。
同样的茶叶,不同的加工技术,制出不同的味道。古代人喝的茶与现代人品的茗,因为制茶技术的不同,口味也是截然不同的。纵观古今的制茶技术是如何发展的呢?
生煮、羹煎、晒干收藏
人类最早利用茶叶是从咀嚼茶树的鲜叶开始的。从原始的食用方法发展到生煮羹饮。生煮类似于现代的煮菜汤。
云南基诺族至今仍保留着吃“凉拌茶”的习惯。将鲜叶捣碎放入碗中,加少许果叶、辣椒和盐等作料,加入泉水搅拌。
历史上有关于茶作为羹饮的记载,《晋书》曰“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这是茶作为羹饮的最早记录。甚至到了唐代,仍有吃茗粥的习惯。
三国时期的魏国已经出现了对茶叶的简单加工。将采摘的鲜叶做成饼,晒干或烘干,这是制茶工艺的萌芽。
蒸青、造型到龙凤团饼
茶饼在初步加工时仍然保留有青草味。经过茶农的反复实践,人们发明了蒸青法制茶。将茶的嫩叶蒸后捣碎,对茶饼进行穿孔,贯串烘干,从而去除青草气。
茶味仍苦涩,茶人于是又通过洗净鲜叶,蒸青压榨,去汁制饼,使茶的苦涩味大大降低。
唐代的蒸青饮茶工艺已经完善。
陆羽《茶经》记述的完整的饼茶制作程序为:蒸茶、解块、捣茶、装模、拍压、列茶、晾干、穿孔、烘焙、成穿、封茶。
宋代制茶技术发展飞速,新品不断涌现。北宋年间,龙凤团茶开始盛行。龙凤团茶有六道制造工序: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黄、烘茶。
团饼茶到散叶茶
为了改善蒸青团茶生产中的苦味难除,香味不正的缺点,制造中逐步采用蒸后不揉不压,直接烘干的做法。
即将蒸青团茶改造成散茶,并保持茶香。同时出现了对散茶的鉴赏和品质要求。宋代至元代,茶饼、龙凤团茶和散茶同时存在于世。
发展到明朝,由于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废除龙凤团茶大兴散茶,使得蒸青散茶其后大为兴盛。
蒸青到炒青
茶叶香味在蒸青散茶中得到了极大的保留。由于蒸青茶叶依然存在香味不浓的缺点,于是发明了利用干热发挥茶叶香气的一种炒青技术。
其实炒青绿茶自唐代开始已经有了,只是炒制时间不长,经唐、宋、元的进一步发展,炒青茶逐渐增多,到了明代,炒青制法已经日趋完善。制法大体分为:高温杀青、揉捻、复炒、烘焙。这种制法已经与现代炒青绿茶的制法非常相似。
从绿茶至其他茶类
制茶过程中,为了确保茶叶的香气和滋味,使用不同的发酵程度来引起茶叶内质的变化,从而找到了一定的规律。使茶叶从采摘鲜叶开始,经过不同的制造工艺流程,制作成各种色、香、味、形不同的六大茶类,即绿茶、红茶、黄茶、白茶、黑茶、乌龙茶。
(1)黄茶的产生
黄茶的产生可能是从绿茶炒制工艺掌握不当演变而来的。《茶疏》记载了这种演变历史。
(2)黑茶的出现
绿茶杀青时鲜叶过多,火候温度低,使茶叶变成近似于黑色的深褐绿色,或者绿毛茶堆积后发酵,渥堆成黑色,这就是产生黑茶的过程。
(3)白茶的由来和演变
唐宋时期所说的白茶是偶然间发现的白叶茶树采摘下制成的茶叶。现代白茶是从宋代绿茶三色细芽与银丝水芽逐渐演变而来的。
(4)红茶的产生和发展
茶叶制造过程中,发现用日晒代替杀青、揉捻后叶色变红,茶汤也变红,从而产生了红茶。最早的红茶生产从福建崇安的小种红茶开始。
(5)乌龙茶的起源
乌龙茶介于绿茶、红茶之间。两者制法相互仿效,从而发展出了乌龙茶的制法。
(6)从素茶到花香茶
茶中添加香料或者香花的制茶方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宋代《茶录》中有加香料茶的记载,南宋施岳的词中也出现了茉莉花焙茶的记载。其他各种花卉的花茶也散见于明清两代的史书中。
正是因为有一代一代人对制茶工艺的改进,现代人才能在如约茶事时品尝到美好的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