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一次,美国幽默作家马克·吐温在教堂里听牧师演讲,起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十分感动,就准备捐款。
过了十分钟,牧师讲兴犹酣,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依旧在喋喋不休,他决定一分钱也不捐。
等到牧师终于结束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出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两元钱。
你可能也有类似的经历,开会的第一个10分钟大家都能聚精会神地听,但如果报告人对于某个问题反复阐述多遍,大家的注意力就开始分散,于是玩手机的玩手机、睡觉的睡觉、聊天的聊天……
又如有些家长,因为孩子的一个小“毛病”,便不厌其烦地“唠叨”,总是拿这件事情说事儿,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最后反感讨厌,甚至破罐破摔。
像这样,说话或做事不讲技巧、不分主次、不考虑他人的感受,不会让人加深印象,更不会让人有更深的感动,只会让人感到极不耐烦,效果自然也会适得其反。
02
人们受到刺激过多、过强或时间过久时,所引起的内心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就是“超限效应”。
墨子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一天,墨子的弟子问他:“老师,人是说话多好还是说话少好呢?”墨子思考片刻后,说:“你看,田间的青蛙每天都叫个不停,但是人们都不予理睬,而雄鸡每天只是啼鸣几声,人们就应声而起。”
人的头脑中事先就存在着一种主观的容量,这个容量包含着对事物可接受的强度、次数及时间等因素,人们接受到的信息不断地填充进这个容量。
一旦接受到的信息超出了这个容量的范围,也就超出了一个人所能承受的极限,这时人就开始出现厌倦,烦心等现象,这是人类出于本能产生的自我保护性逃避心理反应。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当然也就不再愿意继续接受这个信息了,所以才会出现一些逆反的情绪现象。
03
要烧制出精美的瓷器,就要依据泥坯和釉的需要设定温度和时间;如要烹饪出美味的菜肴,就要根据原料老嫩、硬软与菜肴的制作要求,采用恰当的火力与时间。
“超限效应”提醒我们,在说话或做事时也要拿捏好这个“火候”,不要让对方产生厌烦心理。
抓住重点。讲话的时候要有重点,有主有次,干净利落,20分钟能说完的,绝对不说21分钟。如果能够围绕主题再设计一些语调和意境的变化,收场的时候再把你的观点总结一次,则会更好地抓住听者。
逻辑清晰。讲话要注意逻辑清晰,条理分明,循序渐进,要让人能听懂并想继续往下听。如果随意性太强,想到哪儿说到哪儿,听的人往往也是一头雾水,不知道你到底想说什么,也就听不下去了。
善于观察。讲话的时候要注意观察对方的情绪,最好是能够“有来有往”,引起互动,让别人也有说话的机会,吸引听者的注意力,达到沟通的最好效果。如果发现听者已经开始走神儿了,那么你的讲话也就该结束了。
控制兴奋点。要想抓住听众,就要拿捏好讲话的前3分钟或前30分钟。最好在你讲话开始的前3分钟内,把内容的精华概括出来;即使是一个长篇发言,也要在前30分钟内要把重点提出来,引导大家听你接下来的论述。
当你讲话的时候,要注意把握好这几个技巧,不仅要自己明白,还要让听者清楚,不仅要讲得开心,还要让听者接受,避免引起他人出现“超限效应”,那么你的讲话一定会深入人心!
(图1,2来自百度图片,图3来自摄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