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舍友毕业两年了,一直在考公务员。
她爸说,当公务员好,天天坐办公室不累,每天到点就能下班。“小区里谁谁家的孩子今年考上了税务局,每天下午三四点就能回家了。”
舍友一旦违拗,她爸就“以死相逼”,一把鼻涕一把泪得说“我这不都是为了你好!”。逼急了一个月都不跟她说一句话。
于是她就陷入了国考、省考、事业单位考的圈子,成为了一名结结实实的“肄业”份子。
一
“我都是为了你好”这句话背后隐藏的是说话者无限的价值优越感和权利至高感。
人生最怕的事情是“好为人师”。父母也不例外。
中国的父母永远没有看清,孩子不是他们的附属品,而是凭借对生命的渴望借助他们的身体来到这个世界的独立个体。
今年过年的时候,一个要好的学姐给我打电话抱怨:春节时候家里聚餐,那些七大姑八大姨总是问起婚姻大事。她说”我才27呢,不着急!”
怎么能不着急!那些热心的亲戚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女孩年纪越大,越不好找对象。学历高、长得漂亮有什么用?嫁得好才是真本事!结婚不趁早,生小孩不趁早,那就会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
学姐本来想反驳几句,然而面对亲戚们一副人生导师的派头,丢盔弃甲,落荒而逃。仿佛自己俨然已经沦为了需要打折促销的商品。
好为人师者,往往并不是真的要传授知识,指导方法,而是用自己的固执偏见和所谓的“权威”,去达成一场掠夺和占领,以获得优越感。
我认识一个女老板,是个很成功的商人。在公司呼风唤雨,说一不二;在家,对孩子颐指气使,报什么辅导班、学什么特长、假期的安排都要她做主。一次我问她:“孩子又不是你的提线木偶,没必要什么事情都要你操心吧!适当放权,让他有更多的发展可能性不是更好吗?”
她一惊,“你可不知道,没有我,他什么也做不了!”
而在她事无巨细的安排下,她的儿子,早已变得胆小懦弱、说话轻声细语、不敢提出自己的想法。
她以为她是一个称职的母亲,实际上只是越俎代庖的他人命运操盘手。她在内心渴望自己是”被需要的“,在孩子身上找到了这种心理满足。
二
父母常常以爱的名义为出发点为子女“保驾护航”。
父母常常说:“我吃过的盐比你走过的路还多。”言下之意,我比你懂得多,我就是比你厉害。但是这个时代发展太快了,在很多方面父母的思想显然应该被摒弃。在他们认知里,公务员、事业单位是只喝喝茶看看报纸铁饭碗,是“不用怎么付出”就可以获得比“比付出更多的回报”的职业。
他们懂IT吗?他们懂网络时代吗?这个时代还有铁饭碗吗?
有一身真本事,到哪都能吃饭。
“到点就下班”“上班轻松”从父母角度来看一个多么诱人的职业条件。他们以他们的羽翼保护子女,希望子女工作轻松、体面,最好还有不错的薪资待遇。
可是在这个“不是找工作的时代,而是创造工作”的时代,能力为王。每天三四点就下班的职员一定不会受同事待见,没有工作热情的公务员一定也不会受领导赏识。找不到“成就感”和“价值感”,这份工作不要也罢。
这样的思想要不得。
所以放手让我们去撞吧。
撞来撞去,也许撞不出什么光辉之路,但一定可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抗压水平。
父母有一天会老去,我们该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三
我们爱父母,尊重父母,却常常被他们所绑架。
“我这么辛苦还不都是为了你呀,白养了你这么久”
“翅膀赢了,无法无天了吧”
“你就是个白眼狼”
“不听我的话,有你好受的”
如果你听了他们的,走的并不是自己想走的路。心死抑或崩溃。
如果你不听他们的,反目,吵架,要拿很久很久一段时间来修复这段关系。
所以别打着“为我好”的旗帜帮我做决定。
试想如果当我们处于人生的岔路或低谷,我们需要的是什么?
我们需要的不是别人的高高在上教导,而是他们捧一杯热水,给一个拥抱,告诉我们,“大胆做出选择吧,我们永远在你身后,但记得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无论你变成什么样,我们都支持你”“如果是我的话,我觉得**会比较好”。
我喜欢你对我好,而不是为我好。
我们不做攀援的凌霄花,我们做彼此独立的橡树,好吗?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作者简介:MissFive,90后女硕士,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立志成为简书签约作家。
文章首发微信公众平台嬉瓜(xigua_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