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有一篇文,触动你的心
文/情绪化的大笨蛇
第【38】篇
书是我的亲戚、同学,也是我唯一会沟通心事的异性朋友。
应该叫我“姑姑”的亲戚
我和书小学五年级是同班同学。
他个子不高,瘦瘦小小,看似貌不惊人,但同学每每提及,第一评价一定就是--学霸。
我们开始产生交集,是因为语文成绩都不错,所以颇受语文老师的宠爱,常常会在考试完还没出成绩的时候,就跑去语文老师那里查卷子,然后在语文老师的评价下,互相学习对方写作的文笔思路。
后来,我在家里和家人聊到书,才知道,按照家中的辈分,他还要叫我一声“姑姑”。
有了这一层亲戚的情分,我们走的更近了。
记得有一次,去书家玩。我们谈及各自的理想,发现都对文字感兴趣,于是激动不已、一拍即合,勾勒着一起创作作品的场景,意气风发,想当然的开始畅想成为著名作家的未来。
结果,从书家回去之后,先是要面对日渐繁重的学习,然后是沟通交流时间稀少的无奈,最后才发现那看似简单的计划背后需要的是不仅仅是一腔热血的激情,还需要持之以恒的坚持韧劲。
于是,我们在一次相对无奈微笑的默契下,放弃了这个计划,或者说将这个计划埋在了心底,只有在后来相聚的日子,才会偶尔问问对方:你还记得我们小学时候提及的写作约定吗?
分开后却未断开联系的情谊
小学毕业之后,就是升初中。
幸运的是,我和书分在一个班。不幸的是,我们再不复小学时候的单纯,开始因为每天不间断的学习而抱怨,开始因为顾忌青春期男孩女孩的不同而疏远。
有一次,我们放学时候一起回家。走在路上,时间隔的太远,也不记得谈了些什么,只还依稀记得,聊完天就要分别的我们还有些欲言又止,又觉得当时的气氛格外沉重,想说什么又似乎没什么可说一般。于是,最后只能互道珍重,挥手分别。
接下来的几年,经历了初中分班,高中不在一个城市,大学不在一个省的分离,我和书的友谊,因为遇到的环境、面对的人、碰到的事都不一样,开始受到考验。
虽然,我们假期还是会相约见面,还是会对碰到的一切发表各自的意见,但那种自小熟悉的亲昵感,开始渐渐变得陌生。
那天,从他家出来,站在一楼,等他送我的时候,我的脑海变得一片空白,漫无目的不知道想了些什么。只依稀记得是在默默慨叹,时光流逝,我们之间可谈的话题似乎渐渐减少,彼此之间的距离开始愈来愈大,甚至连填补的空隙也不知道从何处寻找。
从小学时候的相知默契,到相对沉默弥漫的小小尴尬,似乎并没有几年。那时候,虽然彼此没有断过联系,但总觉得缺少了曾经的亲密无间。哪怕是一直会问对方的写作约定,也开始不再作为一个话题特意提及。
唯一会沟通心事的异性朋友
工作了,偶尔回家,会联系的异性朋友,只有书。
一度因为怕相对沉默的尴尬而有些不敢联络。但让我欣喜的是,书同样珍惜这段友谊,每一次联络之后的回复,总让我觉得我们之间的陌生感似乎只是我的想象。只有在面对面攀谈,却偶尔沉默的间隙,才让我恍然我们分开后互相不了解的岁月确实已经成为了难以深入沟通的事实。
年后相聚,我和濡沫,还有书,约在广场的鱼池边,随意攀谈,却感受得到各自的舒畅自在。天晚了仍觉得不过瘾,又在一起吃了晚饭。但要细细分辨记忆里聊了些什么,又似乎并不那么清晰,不外乎是工作、生活、感情、世事的评价。
印象最深的,还是问书,怎么没看你更新朋友圈,没看你写作了?
他说,因为没有水啊。
“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源头灵感之水的滋润,他写不出来。
可我想,这固然是一个理由,但更重要的是,他已不复年少时无知无畏胆大敢捅破天的心态。
这么一想,让我倍觉伤感。因为一直以来,书的文笔比之于我,那是既有深度,又具广度,读之令人捧腹之余,更觉唇齿留香。
未再继续写作,着实可惜。可作为一个朋友,也许只能理解和支持他的决定。
结语
书评价我,说我似一匹野马,总是随性而行,追逐自由。
而在我心中的书,不但是小时候相谈甚欢的良友,学生时代指点迷津的益友,还是现在工作时期仔细倾听与给出中肯建议的诤友。虽然我们年纪相仿,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他就像一个哥哥一样,总能在我需要他帮助时,给我指出一条通往康庄大道的路径。
书,我没有再问你记不记得我们写作的约定,但我真心希望,我们一起创作可以早日成为现实。
简宝玉写作群日更打卡第十六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