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号星期一,儿子发来信息,说这两天不写读书笔记和每天总结了,原因是自己快要自闭了。之后除了给他生活费时敷衍几句之外,再说什么都不见回复。
心里有些担心,虽然明知道他是个粗线条好心态的孩子,但毕竟好久不见,只依靠每周短暂的沟通还是无法掌握他的实时动态,学习压力大?与同学交往有矛盾?还是其他什么地方出现了问题?不知道。不知道就要问啊,于是留言第二天晚上给我电话,我们聊聊。
晚上儿子打来电话,告诉我最近忙着准备考试,又在写代码什么的,大脑混乱,理不清头绪。知道他没什么大的问题,我也就放心了,于是提出三项要求1.主题阅读推理小说,理清小说明线暗线。2.观看《大国工匠》,了解工匠精神。3.了解奖学金规则。要事说完,闲聊几句,让他安心学习早些休息,就结束了这次电话聊天。
电话挂了,脑子可没闲着,想想他停止发送每日总结想休息两天,就好好放松放松吧。学习需要节奏,劳逸结合的学习,能量发挥也许会更强劲有力吧?没想到这一停就是一星期没了动静。
关于写每日总结和读书笔记,然后发送到我们家的群里,是早在他大一刚开学就制定好的规则。中间有段时间我想放手,目的在于培养他能对自己负责,以及自我管理学习生活的能力,就商量着每周发一次复盘,我与他不脱节有联系,生活学习上抓大放小,他独立自主的对待大学生活,能够自律就好。
结果我放手了一周,他就放任了自己一周,因为没有了外在约束,就像孙猴子摆脱了恼人的紧箍咒,自由自在任我行的行为一下子席卷而来,花果山、南天门、五湖四海,哪不是俺孙大圣的地盘?唯独不见自律的身影。等到周末复盘时傻眼了,不能不承认在管理自己的能力不足前,还是需要把自由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家庭群,就像收集果子的筐,有了这个筐,才能够把碎片化的努力固定到系统思考总结的方向上。
昨天周六,是周复盘和制定下周计划的日子,几个两天都过去了,仍看不到他主动发送学习动态,周六能做到吗?存疑。忍了又忍,还是没有打电话问他,今天周日,翻看昨天记录,没有文件发来。
为什么?不能再苦等他的自觉了,问问。
电话过去,人家又是一副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自觉相儿,原话是这样的:嗯嗯,确实是懈怠了,这一周都在考试与准备考试,正准备上午(我打电话过去在上午11点钟)把总结和计划写好发给你,你就打来电话了,看来还真是母子连心啊。
看看,还怪咱沉不住气,等不到人家自觉的表现了啊。
没有写出来那就说说吧,都有什么样的计划落在实处,开了花捧出果子让我也见识见识。人家说在准备英语四级和计算机考试,都没到日期呢,目前果子还是捧不出来;学习习惯和高中一样,考试结束总要有大放松来调节状态吧!轻描淡写的就把自己所谓的颓废合理化,正常化处理了事。
我除了上次要求的三件事之外,又提了做家教提升自己、如果一直颓废就去参军、按从前规矩扣罚300元生活费的事,强调脚踏实地用做事去磨练自己。通话结束,总有鲠在喉的不舒服感,是什么?
逻辑思维746期《一个俗人,怎么成了圣贤》中说:欧阳修的一生,其实给我们示范了一条世俗的人也可以登上人生高峰的道路,简单说就是四条:第一,精准的判断出时代的问题;第二,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潜在共识;第三,尝试把这个共识清晰的表达出来;第四,坚持这个共识,把它变成你判断一切事物的清晰原则。
我的理解就是判断、表达、和坚持三位一体,套用到目前的困惑之中,1.精准判断小子的问题所在,引导他不对抗主动去反思;2.找到解决问题的潜在共识,3.清晰表达4.有原则的坚持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