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一首《青花瓷》宛转悠扬,如诗如画,令人身临其境。这首极具中国风的流行歌曲,打开了国人对于传统瓷器艺术认知的大门,虽然冠以青花瓷之名,却是用弥足珍贵的宋代汝窑瓷作为创作的蓝本。
诚然,此后谈及中国瓷器,大部分人脑海中浮现出来的,是青花瓷,作为“国民瓷器”所彰显出来的文化底蕴也愈发地为人知晓。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中华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成熟的青花瓷具有洁白的瓷胎和纯净的透明釉,以及钴料作用下的蓝色图案花纹,在匠人的彩绘技术下更具魅力。
青花瓷属硬质瓷,材料独特,这也使得批量外销成为可能,据记载,青花瓷是最早走向世界的成熟硬质瓷。
从普通百姓到宫廷贵族,从文人墨客到国外友人,都可以通过青花瓷满足自己的审美需求和使用需求,“国民瓷器”——青花瓷在历史的传承发展与中西的碰撞交流中,愈发地凸显出其作为中国传统瓷器艺术的文化底蕴与内涵。
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唐代是青花瓷器的滥觞期,从扬州出土的青瓷残片来看,其青料发色浓艳,带结晶斑,而且不少瓷片的花纹是典型的阿拉伯图案纹饰,可证明当时的青花瓷器主要供外销。只可惜到了宋代,青花瓷器逐渐走向了衰败。
元青花的出现,仿佛横空出世一般,仅在几十年后就把青花瓷推上了第一个艺术顶峰。元青花的纹饰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流畅有力,题材丰富。明代青花瓷成为瓷器的主流,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称。清康熙时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发展到了巅峰,乾隆以后因粉彩瓷的发展而逐渐走向衰退,此后再无盛势。
值得注意的是,青花瓷在历史的传承中还吸收了中国画的技术,从此便多了几分意境美。
元朝时期,文人在政治上备受打压,缺乏晋升通道,只好寄情于艺术。在此背景下,中国画的技术在失意文人的手中带入到瓷器制作中,他们用国画的笔法在瓷胎上描绘图案,并融入中国故事,将瓷器艺术与国画巧妙结合,这也是元青花成为艺术高峰的重要原因。
单从出土的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我们就可以窥见元青花绘制技术的高超:线条的运用娴熟巧妙,面部与背部呈现出的风格截然不同,额头、眼角、鼻梁等部位线条偏细,鼻孔阴暗处则线条粗重,勾勒时通过线条的弯曲、转折、粗细、干湿以及深浅等方式把物体的明暗、高低、远近、主次关系表现出来,而这些正是国画“十八描”的技法。
融合了中国画的山水意境,吸收了古典艺术的文化内涵,再加上中西方的文化交流,这些都使得青花瓷的内在底蕴越发深厚,并逐渐风靡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被社会各层广泛接受,最终成为了“国民瓷器”,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注: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