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写给自己的疗愈文。
上一篇写到了这些年我的丧源之一,耐心值不足。接下来,说说第二点——不切实际的“正能量”/完美主义。
如今,我们过多地把注意力放在了不切实际的积极愿望上。比如变得幸福、健康,变成一个更好的人,比其他人更优秀、更有钱、更聪明等等,这些愿望很“正能量”,也很美好。但,只要我们认真地想一想就会发现,这些愿望都是在关注自己的缺点。它们时时刻刻都在提醒你,你不是那样的人,你身上的特质可能大部分都与之相违背。这种表面上的积极。可能才是一种消极。
新世相的张伟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要始终相信,美好的事情都不会发生”,因为“对美好的事情怀有太强烈的期望,容易让人失望错愕。重要的是,它一般不是让人更强大,反倒让人软弱。”
其实,这样的说法也是有科学依据的。关于“正能量”的作用,万维钢在他的文章中提到过几个研究。
第一个是来自《关于幸运的科学》这本书列举的实验之一。1999年,加州大学研究者对即将考试的学生进行了实验,想要看看正能量梦想对考试成绩有没有影响。
受试学生被分为了三组:第一组学生每天花几分钟想象自己已经取得好成绩之后,是一种什么感觉,这就是正能量组;第二组学生也是每天花几分钟想象,但想象的是自己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以及如何准备考试;第三组学生没有想象任务,该怎么复习就怎么复习。
实验结果是正能量组学生的考试成绩最低。他们不但得分低,为考试所准备的时间也是最少的。他们梦想自己取得了好成绩,的确获得了更多的自信。但自信的结果就是不怎么准备考试了。 考试成绩最好的是第二组。他们想象了准备考试的过程,可能这个想象起到了提醒的作用,他们真的花了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准备考试,结果自然取得了更好的成绩。
由此说来,正能量梦想不但对结果没有帮助,反而有负作用?
另外一个实验,是测试正能量对大学生找工作有没有帮助。实验组的学生也是想象自己获得了一份好工作,是什么样的情景。比如我想象自己在大公司有个高薪的职位,想象自己坐在写字楼里工作的样子。 结果发现,参与正能量想象的毕业生发出的工作申请比别人少,他们花在找工作上的时间比别人少,收到的工作offer也比别人少,最后他们得到的平均工资也比别人低。
这两个实验结果说明,“正能量”对结果只起到了负作用。想象结果,会让人自我暗示,仿佛自己已经得到了这个结果,以至于不想去做事了。而做白日梦的正确姿势是,想象做事的过程。
其实,想象做事的过程,还可以换另一种说法。那就是,选择你要吃的苦。
这个视角对于我来说更实在,因为每个人都想要健康、快乐、爱与被爱等等,这都很容易幻想。但这儿有一个大多数人都不会考虑到的很有趣的问题,那就是,你想要什么样的痛苦?(因为苦尽甘来)你愿意为了什么去挣扎?因为这似乎是我们生活结果的更大的决定因素。
定义你是谁的,是你愿意去斗争的。(这句话不是我瞎编,来自《The subtle art of not giving a fuck》一书)
也许你会问,如果我不追求这些美好的事物,那我就永远不会实现任何事情。
如果追求美好是坏事,那追求坏事通常都是好事。比如我想承受点锻炼身体的痛苦,这样我才能获得健康的身体。只要你试图去回避不好的事,事情只会越来越糟。
于是,相比于寻找“How to be happy”的方法论,不如先接纳自己。
关于接纳自己这一点,我说不清自己是如何跨出那一步的。也许是突然发现,喜欢自己这件事,跟过去的你、现在的你过得怎样以及别人如何看待你,这两者可以没有半毛钱关系。虽然我经常被自己蠢哭,但在吸取教训的同时并不影响我觉得自己可爱啊(欠揍脸)。
所以,面对现实,接纳自己,以成长为目的去做你认为对的事情(即使过程有点痛苦),不盲目追逐他人眼中的快乐。这样才算是真正的正能量吧,我想。
另外,不仅仅是“正能量”,完美主义也会让人脆弱。
说句不好听的,完美主义相当于好高骛远、异想天开、白日做梦、纸上谈兵……
还真是巧了,我本人也中过完美主义的蛊。完美主义主要体现在不容许自己和别人犯错、做事情希望一下子就能做好,以至于常常怨天尤人:“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但问题在于,没有谁不会犯错,没有谁一开始就能做好任何事。
对于完美主义,李笑来对它的理解让我重新审视了下自己。他说,“没有人能够做到完美。我们至多能做到接近完美,或者更接近完美。所以,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时刻忍耐各种各样的不完美,否则事情根本无法完成。最终完成的事情,结果也常常是不完美的。缺憾必然存在。再往大一点说,生活本身就不完美。谁的生活不是磕磕绊绊?谁在死去的时候没有一丝遗憾?现实如此,只能接受。”
既然生活注定不像双手合十般简单,那就少说点“希望”,多落实“下一步”吧。我常常这样提醒自己。
第二点就分享到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