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从三个部分阐述对儿童教育赛道的借鉴意义:1.格栅理论;2.物理均衡理论;3.生物进化理论
一.格栅理论
“如果你的工具只是一把锤子,那所有问题都是钉子。”
如果从不同学科的角度能得出同样的结论,那么做出的投资决策会更加正确,问题不再仅仅是钉子,手上握的也不仅仅就是锤子。
普世智慧强调单独技能的缺陷,而如今互联网和数据化时代如果仅作为单独一门学科,一门技术,很难符合未来发展趋势。“从不同学科角度进行判断”,这和罗振宇在跨年演讲当中提到的多元思维模型很是相近,对我们儿童教育品牌更为重要。
例如:
若做一个棋类思维培养品牌,产品研发团队需要多元思维模型,有不同的学科角度。例如,棋手把控专业程度,教育学者思考教学形态,儿童心理学家对孩子进行用户分层,从而进一步的确定每一层用户特点,对产品进行定向打造。
其次,从产品价值角度来谈,教育产品仍然需要体现不同学科的特点,多样化体现。例如,在每个人都会经历过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教育一样,不仅学习到了知识和一些思维模式,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学会到了社交技能,处理个人情绪,与人沟通等。而线上教育产品,如果能打造多元产品属性,不仅学习到了英语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到产品内里的逻辑思维,游戏规则,而非简单的一门技术属性。
再次,从“不同学科角度”会让产品在打磨的过程中持续增值。
总结来看,如果从不同学科的角度能够得出同样的结论,那样做出的投资决策会更加正确。所以单从个人成长来看,应该更多地学习不同知识学科体系。
二.物理学当中的均衡理论
其实这部分不仅是物理学当中的均衡理论,
法玛的理论:股价是无法预测的,因为市场有效的。在一个有效市场里,很多非常聪明的人(利润最大化的理性的人)能够同时获得所有与股票相关的信息,他们会迅速的将信息反映到价格上,在任何人获利之前,让市场回复均衡状态。
金融学中认为,认为在强有效市场,信息完全透明情况下,主动操盘者(active manager)综合收益很难超过被动管理者(passive manager),被动管理整体收益趋向我们整体市场预期收益,而主动管理很难超过整体市场收益。
对于企业,也会达到相对均衡的状态,发展活力和衰退处在一个均衡的状态,而这看起来是很难打破的。就像现在我们,很难再从信息完全透明的市场当中,主动获得超额收益一样。目前在互联网信息更透明的时代,对于项目初期的我们,能够尝试在均衡的状态当中获得一部分的超额利润吗?
经济学当中有理性人假设,是指利润最大化的理性人,而市场当中的理性能够赋予一些弹性吗?在金融学当中,一个术语是行为金融学。行为金融学强调,在现代的金融领域,非理性的投资者市场存在,有时候反而会获得超额收益。非理性行为注重的是心理研究,对于儿童教育而言,这和社交流量,社交属性是否是有一定的关联?我们注重的是流量,而流量的本质是什么?我认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最贵的是用户关系和关系链。在产品设计,运营的过程中,为什么不去尝试增加一些社交属性?让更多非理性投资人主动参与。
例子:为什么许多中国的家长愿意让孩子去上名校,贵族学校。除了名校的教育资源之外,名校实际上也意味着一种社交圈子,在不断升学和考试过程中,不断增加社交关系。在一定情况下,增加了粘度,人们很难脱离一个优质的圈子。这也可以用来解释,医学世家,书香门第的出现。那么对于互联网产品呢?对于互联网教育产品呢?也可以通过一定技术和设计手段,在一定情况下,增加粘度,让用户很难脱离这个优质的孩子圈子。这时,就会有很多非理性用户参与,会拓展产品的超额收益。
或许教育产品,可以尝试在均衡理论的状态下,考虑行为金融学。让更多的社交属性嵌入到产品设计框架,运营体系,来吸引更多非理性用户的参与。
三.生物性思维:进化
迁移到市场竞争当中,每个个体的预测模型要和其他所有人的模型竞争,才能够存活下来。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反馈结果会导致一些模型被改变,一些模型就会消失死亡。于是亚瑟就会提到,这是一个复杂,适应性和进化的世界。
市场是进化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自身的行为基础策略,一些显而易见的有效性策略会逐渐吸引个人蜂拥而至,导致该策略效率降低直至失效,原始策略被清除,然后新的个体带着新的有效策略继续入场,新策略爆发,市场进化。
熟悉,来自市场和用户的反馈信息,其声音是多重复杂且具有噪音的,这直接决定着教育产品的方向和形势判断。
其次,产品策略本身也包括产品本身的一些模仿程度和运营难度等。为了使得我们的优势产品策略能够持续更长时间,壁垒是必须要建立的,而这样的壁垒建立需要我们经历产品不断的磨合迭代,迭代频次越高,产品壁垒越高。经历困难越多后的新策略型产品,会增加模仿难度,也会使得产品新策略形成的有效时间更长。
总结来看,物种是不断进化的。前期,要多碰市场的反馈声音,快速更新建立有效的产品策略;后期,需要不断打磨教育产品和运营体系,增加进入壁垒,尽可能延长有效策略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