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鬼才李硕,一个能把孔子写的不甚讨厌的人,还是颇有几分厉害的。《孔子大历史:初民、贵族与寡头们的早期华夏》,“超长”的篇幅,把孔老夫子的一生以一种十分凝练的语言精微地呈现给读者。圣人不再是泥捏的造像和孔庙里斯文如是的象征,而是黄河边上失落喟叹的老人、追求建功立业的底层攀登者、怀抱理想与现实苦斗的顽固分子。李硕凭借丰厚的学术功底,在枯燥文献里踅摸,用有意思的语言,为读者讲述了一位历史大咖的故事,鸡毛蒜皮的不为人知和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共同还原出一个有血有肉的孔子。当然,文末《外篇》也是可圈可点。
“无意义的事实,知道了,记得了,有什么用处?”不知道是不是出于史学家的道义,为纠正《三国演义》的错误,吕思勉写了本小书《三国史话》来为古人翻案。老先生看问题还是独到犀利的,比如历代皇帝喜欢宦官,是因为皇帝终年幽闭深宫,所受教育特别的坏,只够听奴仆的话,所以闯出大祸就不足为奇;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是不负责任之辞,旁观者对当局者的环境总不能尽知,正因如此,后世之人才不能轻易批评古人;从古英雄,坚贞坦白,无人能比肩曹操,执守臣节不肯篡汉,不能不说是一种道德,对魏武帝的不正当批评,是社会程度低下,不足以认识英雄。用信手拈来的历史故事,为古人重塑一个相对真实客观的形象,是史学家的担当。历史不是文学,唯真唯实,才会减少疏离,再遥远的过去,也应有合乎逻辑的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