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为我买的是一本关于如何搭讪的书,看到的却是一本关于如何认识自己的手册。
我听到杜子建讲“空巢青年”时被吓到了。“空巢青年”指的是,那些背井离乡或者离开父母家庭走向独居的年轻人,他们的生存状态是,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社交靠手机,游戏大半生。他们是一个人上班,一个人逛街,一个人旅行,一个人浪迹各大微信群去寻找慰藉的人。
讲到最后,老杜说,长此以往,这些“空巢青年”甚至会失语,不懂与人沟通, 一脸木纳。
有点扎心。扎心之后我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每个星期与三个陌生人交流, 一次深入交流。
当时下单买了两本书《魔鬼搭讪学》《魔鬼聊天术》我之前看过魔鬼搭讪学,作者是北大心理学毕业的,给人做咨询,业余时间研究街头搭讪,现在专门开设了搭讪培训班,广受好评。《罗辑思维》有一期节目就是讲魔鬼搭讪学的,名字叫“你的女神你不懂”。
貌似安利的太多了。话说回来,虽然这是一本教人如何搭讪的书,但是作者三观很正。他讲的是在尊重平等的前提下, 去真实的表达自己。把方便留给她们,把尴尬留给自己。不是像推销员那样,当别人拒绝以后还死缠烂打。
高级的搭讪犯在一句“我想认识你”出口之后就听天由命了。如果对方是拒绝或者为难的表情,他们绝不会有“”能不能再挽救一下”这种想法,哪怕美若天仙。他们会很干脆的转身离开,就像很干脆的来一样。
如果搭讪成功,有后续交往,他们也不会为了适应别人而改变自己。他说,搭讪就是在一个没有任何利益的环境下,用最真实的自己和别人交流, 你要找的就是能够欣赏你的真实,而恰好你也正好欣赏的人。
因为作者是学心理学的,里面讲了很多心理学的东西,而且通俗易懂。比如大部分人去搭讪都会紧张,有的人在搭讪过程中紧张,如果对方有好说话,就不会那么紧张。但是如果对方冷漠, 就会局促不安。还有的男生平时很自信,但是一到喜欢的女生面前就局促不安,像个小孩一样。
大多数人和家人朋友聊天的时候,镇定自若谈笑风生,但是和领导或者陌生人交流的时候,就蹑手蹑脚吞吞吐吐,为什么会这样?
传统的解释是因为不自信。作者的解释是当一个人面临压力时会变表现得像小孩一样,一方面是在给对方安全感,另一方面是不想承担责任“你看我就像个孩子一样,你不能怪我”。
在向陌生女孩搭讪的瞬间,我们成长过程中里许多幼稚、非理性的观念和习惯得以彰显,认清并改掉这些问题,带给我们的快乐一点也不亚于得到一大堆号码。自我成熟的标志是我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真实自然。这个要从自我接受开始。
为什么要注重描写这一段呢?因为我喜欢,而且感同身受。接下来讲讲这本书带给我的一些细微的改变。
昨天我在地铁上看这本《魔鬼搭讪学》刚掏出书的那一刻,我竟然是遮遮掩掩的,而且用背面朝上拿出来的, 在看的时候有一些标题,比如,“搭讪如何跨出第一步?”我会用手遮挡着。我的这个状态是我没想到的,我竟然怕别人的目光。我突然想到书中所说的“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真实”我竟然瞬间就释然了。很神奇。
刚才去跑步,看到一个女生迎面跑来,我心里想和她说一句“加油”。但是这个念头刚出生的时候就遭到了挑战,脑袋里面的另一个声音好像在说“臭流氓”。挣扎了一番,我想到书中的一个情节。当这个女生快到我面前时,最终我还是说出了“加油”女生微笑着回了我:加油,并且做了一个胜利的手势。谢谢她。
是怎样一个情节让我最终说出了加油呢?现摘录如下:
每当一个美女在身边经过,在欲望被勾起的同时我也会感到心里冒出一座狱。如果我上前跟她搭讪,会被抓起来吗?不会。会被罚款吗?也不会。会被嘲笑吗?甚至都不一定。可我就是感到一种力量阻止着自己,这就是心里的那座监狱。每每一意识到这里我有一段无名的怒火,觉得自己已不是自己了,而是教化下的大傻逼。其实,只要我说一声“Hi”,这座监狱就土崩瓦解了,就是这么简单。
愿我们想做一件事的时候都能够去做,在和任何人交流时都能保持一致。用真实自然的状态。
不要把身边的好人好事视为理所当然,使自己习以为常。以后每天多留心生活,体味生活,感谢身边的人和事。
今日感谢:
1:感谢室友早上给我冰激凌。
2:向一个跑步的女生说“加油”。谢谢她的微笑与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