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是我今天要剖析的核心问题。回顾我所接触的众多孩子确实大致分为三类:
1.天生好表达,见到谁都有话说,不需要家长去刻意培养。
2.需要家长告诉,能按照家长要求去说话,于是问好招呼的习惯就形成了。
3.尽管家长怎样引导和告诉,就是羞涩抗拒,不愿意说话。
首先,我们要明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要求自己的孩子跟你喜欢的孩子一模一样是不可能的。但是你希望往你希望的方向发展是可以通过前一篇提到的刻意练习来实现的。
我表姐是中学语文教师,她家的大外甥如今已经成为一位耳鼻喉科医生,我们的家庭聚餐或者在单位他都是大方发言,出口成章,卓尔不群。谁能想到他小时候就是第三类的孩子呢?表姐是怎么做到的呢?出于职业的敏感性,我特意针对这个问题回顾了表姐和姐夫的做法。我记得小时候我总是去表姐家串门,用餐前,客人虽然只有我一个同样未成年的小姨,姐姐姐夫也一定会让小外甥说几句话欢迎我。哪怕是一句话!虽然我不经常去姐姐家,但是我却能清晰的看到,我每次回去吃饭,小外甥都会有明显的变化。由最初的不愿意说,不得不说,到让说就说,到最后的主动说,到如今的优秀!我猜,姐姐姐夫应该不止只有我在的时候让外甥表达,其他的家庭聚餐或者活动也会给外甥创造机会锻炼表达吧!幸运的是,由于我的参与,每次姐姐姐夫也让我说,因此我也得到了锻炼……
还记得曾教过一个男孩,那是我从教生涯遇到的最老实最胆怯的男孩,不敢说话,说了声音也跟蚊子似的。太有特点就会多关注了些。我就想看到他能不能通过我的努力有所变化,就有意的安排他帮我跑腿传话得到锻炼。第一次安排他去隔壁班老师那帮我借东西,连怎么说都教好了,记忆太深刻了。结果一个小朋友告诉我说,男孩一直站在走廊里不敢去哭着呢。什么叫刻意?如果换做往常,可能就换敢去的孩子了。这次我就想锻炼他,他又不敢去,怎么办呢?于是我让告状的小朋友陪着他去,还特意强调,教好的话只能让他说,陪同的小朋友不许说只能陪同。在这样的安排下,他终于迈出了第一步,超越了自己。当然只这一次是不够的,相关的练习还有很多,每一次都有新的要求和挑战。六年的小学时光里,他已经历练成了一个沉稳,大方能表达的男孩!没想到,那时我就使用了刻意练习,而最近我才接触到这本书,做法完全吻合。
怎样才能应用刻意练习的理念来帮助孩子提高自己孩子呢?我来帮助大家提炼几点:
1.确定目标——让孩子大方得体敢表达
2.把第一次任务降低到最低能实现的标准。——不敢说话那就让他微笑或者注视对方的眼睛。
3.及时评价——肯定孩子的表现,哪里做的好。
4.要求再提高一步,比如看着对方微笑、看着对方说你好(不敢说就家长陪着说直到自己能说再到自己主动说。)
注意:坚守训练孩子是一定的,故事中我姐姐姐夫还有我就抓住了一切时机给孩子创造这样历练的机会,这可能是一生的工程。及时评价,有一点进步就及时表扬还要强调好在哪里,给了孩子反馈才知道该怎么做,继续做下去也不难。
哪里用心哪里就能开出花来,愿看到的有相同苦恼的家长们能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