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祜(221年-278年12月27日),字叔子。泰山郡南城县(今山东新泰)人。魏晋时期著名战略家、政治家和文学家。
羊祜(念hu四声)出身于汉魏名门士族之家。从他起上溯九世,羊氏各代皆有人出仕二千石以上的官职,并且都以清廉有德著称。羊祜祖父羊续汉末曾任南阳太守,父亲羊衜为曹魏时期的上党太守,母亲蔡氏是汉代名儒蔡邕的女儿(即蔡文姬的妹妹)。
羊祜幼年不仅受益于父亲的启蒙教育,而且也受到母亲蔡氏的义行熏陶。羊祜的前母是孔子二十世孙、“建安七子”之一孔融之女,生羊祜同父兄——羊发。小时候,羊祜的同母兄羊承与羊发都得重病,蔡氏估计发、承“不能两存,乃专心养发,而承竟死”。她因专心护养羊衜前妻之子而无精力照顾亲生子,結果羊承夭亡。羊发得救,后官至都督淮北护军。母亲的这一义行,对羊枯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
羊祜十二岁丧父,孝行哀思超过常礼。奉事叔父羊耽也十分恭谨。他曾在汶水边上游玩,遇见一位老人对他说:“你这孩子相貌不凡,不到六十岁,必然为天下建立大功。”老人说完就走了,不知所在。
羊祜长大后,他的姐姐嫁给了司马师,而他因博学多才、善于写文、长于论辩而有盛名于世。而且仪度潇洒,身长七尺三寸,须眉秀美。郡将夏侯威认为他不同常人,把兄长夏侯霸的女儿嫁给他。
景初三年(239年),魏明帝曹叡去世,继位为帝的齐王曹芳只有八岁。大将军曹爽与太尉司马懿受遗命辅政,曹家和司马家两大集团的斗争日趋激烈化。
羊祜虽然年轻,但很有政治头脑。他判断曹爽终将不是司马懿的对手。后羊祜与王沈一起被曹爽征召,王沈劝羊祜应命就职,羊祜就说:“豁出身家性命去侍奉别人,不是容易的事。”王沈便独自应召。由于门第关系,羊祜基本游离于两大集团争斗之外。
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并诛杀曹爽,夺得军政大权。王沈也因为是曹爽的故吏而被罢免,于是,对羊祜说:“我常常记住你以前说的话。”羊祜却安慰他,说:“我当时也没有想到曹爽有这种下场。”他就是这样,既有先见之明,又不肯显示夸耀。在这场灾难中,羊祜因和司马氏的姻亲关系,并未因岳父降蜀受罚。
夏侯霸投降蜀国,其亲属怕受牵连,大都与其家断绝了关系,只有羊祜,安慰其家属,体恤其亲人,亲近恩礼,愈于常日。 不久,羊祜的母亲和长兄羊发相继去世。羊祜服丧守礼十多年,其间以道素自居,笃重朴实,一如儒者。
面对朝廷的多次征召,羊祜接二连三地拒绝。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氏逐步掌握了朝廷大权。正元二年(255年),司马师病逝,司马昭执政。司马昭再次征召羊祜,羊祜依然淡泊名利,没有应命。司马昭没办法,只好用皇帝的名字,朝廷公车征拜羊祜为中书侍郎,不久升为给事中、黄门郎。羊祜在朝廷,虽身处士大夫之间,但持身正直,从不亲亲疏疏,因此,有识之士,对他特别尊崇。
咸熙二年十二月(266年1月)司马炎称帝之后,希望灭掉吴国,一统天下。于是,49岁的羊祜来到了荆州,开始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战略。羊祜到任后,发现荆州的形势并不稳固。不但百姓的生活不够安定,就连戍兵的军粮也不充足。于是,羊祜首先把精力放在开发荆州方面。羊祜大量开办学校,兴办教育,安抚百姓,怀来远人。并与吴国人开诚相待,凡投降之人,去留可由自己决定。
羊祜禁止拆毁旧官署。当时风俗,官长如果死在官署之中,后继者便说居地不吉,往往拆毁旧府,另行修建。羊祜认为,死生有命,不在居室,命令下属,一律禁止。最主要的是设计使吴国撤掉了对襄阳威胁最大的石城驻军,吴国石城驻军离襄阳七百多里,常常侵扰边境。羊祜深以为患,于是巧用计谋,使吴国撤销了守备。然后羊祜他把军队分作两半,一半执行巡逻戍守的军事任务,一半垦田。当年,全军共垦田八百余顷。羊祜刚来时,军队连一百天的粮食都没有,到后来,粮食积蓄可用十年。羊祜的这些措施迅速地安定了荆州的社会秩序,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司马炎为表彰他的功绩,下令取消江北所有的都督建置,授予羊祜南中郎将的职务,负责指挥汉东江夏地区的全部军队。
羊祜在军中,常穿着轻暖的皮裘,系着宽缓的衣带,不穿铠甲。铃阁之下,应命侍卫的士卒也不过十几个人。并且,喜欢打猎钓鱼,常常因此荒废公务。有一天夜晚,他想出营,军司马徐胤手持柴戟挡住营门说:“将军都督万里疆域,哪能这样轻心放纵,将军的安危也就是国家的安危。除非我死了,今夜此门才得开。”羊祜正色改容,连连道歉,从此很少外出。
关于战争的题外话:
历史上,王翦跟秦王分析战争的时候说,春秋时期的战争跟战国时期的战争不同,在春秋以前,诸侯国之间在作战的时候,都是约好了日子,到这一天,大家来摆阵势,叫做“约日而阵,阵而后战”,摆好了阵势之后双方才开始交战。在交战的过程中,“致武而不重伤,声罪而不兼地”就是说,虽然双方发生了战争,要动用武力,但是不会使人收到重伤,同时它的目的是为了讨伐对方的罪过,而不是为了兼并对方的土地。所以战争的时间非常短,而且“于干戈之中,寓礼让之意”。就是古时候打仗的话,它并不是以杀人和兼地作为目标的。而到了战国时期,叫做“围城动经数年,报级动以数万”。动不动围一个城、攻一个城就要好几年,战场上斩首好几万人。所以到了战国的时候,战争已经和春秋时期完全不一样了。
春秋以前这个战争的时间非常短,可能一天就打完了。我们看武王伐纣,到了牧野之后,七十万奴隶倒戈,一天战争就结束了。这还是周灭商的最大的一场战略决战,它的结束也是非常非常快的。所以我们看到春秋和战国时期的战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样一来,在战国战国时之后呢,就出现了很多很多的军事家。在这个战国之前写兵法的人很少。留下的唯一的一本兵书就是姜子牙留下的《六韬》。到了战国时期,由于这个战争非常的频繁,所以很多人都写兵法。比如说春秋末年的时候齐国的司马穰苴 ráng jū ,写过《司马法》;孙武写了《孙子兵法》;到了战国的时候,吴起写了《吴子兵法》;孙膑写了《孙膑兵法》;尉缭写了《尉缭子》 基本上我们看到的兵书都是在这个战国时期或者是春秋末年的时候开始出现的。
故事继续:
在荆州边界,羊祜对吴国的百姓与军队讲究信义,每次和吴人交战,羊祜都预先与对方商定交战的时间,从不搞突然袭击。对于主张偷袭的部将,羊祜用酒将他们灌醉,不许他们再说。
有部下在边界抓到吴军两位将领的孩子。羊祜知道后,马上命令将孩子送回。后来,吴将夏详、邵颉等前来归降,那两位少年的父亲也率其部属一起来降。
吴将陈尚、潘景进犯,羊祜将二人追杀,然后,嘉赏他们死节而厚礼殡殓。两家子弟前来迎丧,羊祜以礼送还。
吴将邓香进犯夏口,羊祜悬赏将他活捉,抓来后,又把他放回。邓香感恩,率其部属归降。
羊祜的部队行军路过吴国边境,收割田里稻谷以充军粮,但每次都要根据收割数量用绢偿还。
打猎的时候,羊祜约束部下,不许超越边界线。如有禽兽先被吴国人所伤而后被晋兵获得,他都送还对方。
羊祜这些作法,使吴人心悦诚服,十分尊重他,不称呼他的名字,只称“羊公”。
对于羊祜的这些作法,吴军的都督陆抗心中很清楚,所以常告诫将士们说:“羊祜专以德感人,如果我们只用暴力侵夺,那就会不战而被征服的。我们只保住边界算了,不要为小利而争夺侵扰。”因此,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晋、吴两国的荆州边线处于和平状态。
羊祜与陆抗对垒,双方常有使者往还。陆抗称赞羊祜的德行度量,“虽乐毅、诸葛孔明不能过也”。一次陆抗生病,向羊祜求药,羊祜马上派人把药送过来,并说:“这是我最近自己配制的药,还未服,听说您病了,就先送给您吃。”吴将怕其中有诈,劝陆抗勿服,陆抗不疑,并说:“羊祜怎会用毒药害人呢”仰而服下。当时人都说,这可能是春秋时华元、子反重见了。 吴主孙皓听到陆抗在边境的做法,很不理解;就派人斥责他。陆抗回答:“一乡一镇之间,不能不讲信义,何况一个大国呢?如我不讲信义,正是宣扬了羊祜的德威,对他毫无损伤。”孙皓无言以对。
咸宁四年(278年)八月,羊祜染病,请求入朝。返回洛阳,正逢景献皇后羊徽瑜(羊祜的姐姐)去世,羊祜十分悲痛,病情更加严重。司马炎下诏,命他抱病入见,并让他乘坐辇车上殿,不必跪拜,备受优礼。羊祜则再一次向司马炎陈述了伐吴的主张。
同年十一月羊祜病逝,享年五十八岁,并在临终前举荐杜预自代。
羊祜死后,举天皆哀。司马炎亲着丧服痛哭,时值寒冬,司马炎的泪水流到鬓须上都结成了冰,追赠羊祜为侍中、太傅,持节如故。
荆州百姓在集市之日闻之羊祜的死讯,罢市痛哭,街巷悲声相属,连绵不断;吴国守边将士也为之落泪。可惜羊祜无子,以兄发子篇奉祜嗣。
荆州人为了避羊祜的名讳,把房屋的“户”都改叫为“门” ,另把户曹也改为辞曹。
羊祜死后二年,杜预按羊祜生前的军事部署一举灭吴,完成了统一大业,当满朝文武欢聚庆贺的时候,司马炎手举酒杯,流着眼泪说:“这是羊太傅的功劳啊!”。
晋灭吴的战争结束了汉末以来长期的分裂割据状态,使中国重归一统。羊祜虽然没有亲自参加这次战争,但他为规划、准备这场战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羊祜生前有很多著述,有名的有《晋书·羊祜传》记载的《老子传》和《请伐吴疏》,另外他还受命修撰《晋礼》、《晋律》,对晋朝典制创立多有贡献。
典故
不舞之鹤
羊祜家里养了一只鹤,他十分喜欢这只鹤。鹤在吃饱喝足后尽情狂舞,他向客人夸奖鹤是如何有灵性,客人前去观看,鹤因为有生人在场,怎么也不起舞,让客人大失所望,说这是一只不会跳舞的鹤。后人用“不舞之鹤”比喻名不副实的人。
折臂三公
羊祜小时候,有一个擅长看墓穴风水的人,说羊祜的祖坟有出帝王的气象,若把墓凿开,就会断绝子嗣。羊祜真的把墓凿开了。相墓人见到凿后的墓说:“依然会出摔断了手臂的三公。”后来羊祜因落马折断了手臂,位至三公而没有子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