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海海,时光漫长,一个人快速成长的阶段,只有几年;重要的朋友,不超过三个;影响价值观和人生选择的书,其实也只有几本。
读万卷书,不如读通几本经典的书。
有人说,读了很多书,懂了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反而是一些不把读书当做必备的功课、想到什么就做什么的人,活得更轻松自在。
前几年看到市场上有按斤卖书的时候,还有些心疼,想着知识无价,怎么能被当作废纸来卖。
看过一句很犀利的话:书读得很垃圾,活也活得很狼狈。
古人说:开卷有益。
但并不是所有“卷”都有益。
看一些制造焦虑、教人走捷径、毫无营养的“垃圾书”,非但不会有益,还会让人更迷茫、更困惑、更过不好这一生。
学术大家金克木先生,曾先后在湖南大学和武汉大学任教,最后被北京大学聘请,担任东方语言系教授,与季羡林、邓广铭和张中行一起,被并称为北大的“未名四老”。
他在《书读完了》开头,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国学大师陈寅恪年轻时,去拜访历史学家夏曾佑。
夏曾佑先生对陈寅恪说:“你能读外国书,这很好。可惜我只能读中国书,都读完了,没得读了。”
陈寅恪很惊讶:中国的古书数量浩如烟海,怎么可能读得完呢?
许多年后,等陈寅恪自己也到了夏曾佑当年的岁数时,才发现这句话确实很有道理:中国的古书看起来很多,但中国文化是有结构、有系统的。
在金克木看来,无论是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有一些最核心的书籍,这些书是阅读其他一切书的起点和基础。
只要我们把这些核心书籍读完,就相当于掌握了所有书的精华。这才是“书读完了”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在读书这件事上,很多人都掉进了“低水平勤奋”的陷阱。
读了很多书,却只是读到了一个个孤立的概念、孤立的知识,并没有把新旧知识连成一张跟自己的生活和需要有联系的网,它们无法变成你思维方式的一部分、无法真正影响到你做事的方法,就像孔子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知识无穷无尽,但是掌控各行各业发展的底层逻辑、规律,是很有限的。你从海量的书和知识里,找到底层规律,就能一通百通。
“天下大道,殊途同归”,要想把所有知识都融会贯通,我们就必须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就是“把书读通”。
《书读完了》是一本关于读书和治学方法的书,精选了金先生50多篇文章。
读书是一件乐事,而不是苦事。
选一本好书,把一本书从读完到读懂、再到读通,把知识串联起来,从而以点带线、以线带面,那么读书对于我们来说,才是真正的“开卷有益”。
你的书读完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