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凌晨12点前终于 把《红与黑》读完了,结尾出乎意料。说实话,从一开始接触主人公我对他的行为是非常不屑的,但到最后我没有想到作者以结束主人公命运的方式让我重新审视主人公,这也许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这是我读过的文学书中唯一又返回去仔细看细节的书。嘎然而止的结尾给我留下了太多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
为什么德.瑞那夫人为什么要写那封揭发信,为什么于连这样谨慎的人看到这封信时会冲动到去杀德瑞那夫人。于连是爱德瑞那夫人还是爱马蒂尔德。带着这些疑问我又一遍重温了于连和德瑞那夫人见面的场景。
当描写德瑞那夫人时,作者用身材高挑,眼神纯真这样的词语来形容她,这种美几乎能唤起性欲,忸怩作态,搔首弄姿不是她的的本性。她从不和丈夫玩心眼,只有当德瑞那先生向她谈及孩子么的前途时,她才会觉得自己是爱他的。其实这也表明她并不爱她的丈夫,眼神纯真正好契合了于连心底最深处的灵魂。
德瑞那夫人虽然是市长的夫人,本可以变成趾高气扬的女人,对任何人都不惧怕,用权利去压制别人,但是当她知道她的丈夫给她的孩子请家庭教师时,开始担心起教师时否时粗鲁的人,是否蓬头圬面。可见这也为遇见于连俊美的外表而产生好感做了铺垫。
当看到于连俩眼泛着泪光大眼睛里透着柔和的目光立即对这孩子起了恻隐之心,当知道于连就是自己孩子的老师时喜出望外。而于连也立即被德瑞那夫人的美貌吸引了,甚至忘记了进屋,这就是所谓的一见钟情。当于连被叫做先生时,他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当于连续被问起真的会拉丁文么,于连的自尊心又受到了伤害,也正是这自尊心迫使他的行为意识发生了令自己都害怕的举动,为了减轻德瑞那夫人对他的轻视,他要吻她手。我看的这的时候,其实是不能理解于连的,对于连这个人其实是反感的。我以为于连是一个巧舌如簧,溜须拍马,不择手段的专门利用女人上位,在贵族上流社会争得一席之地的人,后面的心里描写让我慢慢对他有了更深入和更立体的认识。
当于连面对谢兰神父对自己的爱时,感动的留下了热泪,他跑到树林里哭个痛快,于连是一个感恩,自尊心极强又敏感的男孩子。为了报答谢兰神父他愿意献出自己的生命。由于父亲和哥哥对他不好,他无处可去时宁愿去富凯那里也不回家。他把富凯当作他的亲人。但凡对他有一丁点好的人,他都想着报恩,当马蒂尔德决定同他结婚时,他首先想到的是怕自己的身份让马蒂尔德的父亲生气动怒,他不愿意伤害对自己有恩的人。当他决定赴死,也为马蒂尔德想好了归宿,尽管于连不爱他。于连曾为她着迷过,曾想利用她快速通往上流社会的阶梯,到了最后一刻于连马蒂尔德是真爱自己。但他心里想着的是德瑞那夫人。
德瑞那夫人为什么会写那封信?
德瑞那夫人听到他的丈夫把于连叫做下人的时候惊了一下,当她的丈夫侮辱于连时,他开始讨厌他的丈夫。这是第一次德瑞那夫人的心在丈夫和于连之间向于连倾斜。后来干脆不去研究丈夫的不悦,到于连离开后的郁郁寡欢,到后来从家里逃出来不顾世俗每天去牢房看于连,都无法理解她为什么会写那封揭发信。作者说她是受到神父的强迫。其实她离开于连后也是生不如死,她想要于连恨她,她想死在于连的手里。如果放在现代社会,德瑞那夫人应该是会受到千夫万指的出轨的女人的行列。抛下孩子殉情是我所不能理解的。
后面写到马蒂尔德时我惯性的认为这个姑娘会是和于连长相厮守的女主人公,而德瑞那夫人只不过是于连人生的一个短暂的插曲。看到结尾德瑞那夫人在于连死后三天也跟着离世,也让我想要重新去了解德瑞那对于连的感情。德瑞那夫人因为于连离开而郁郁寡欢,因于连归来而精神焕发,因仆人喜欢于连而吃醋,后来知道于连和仆人不可能结婚而内心雀跃,她对于连是柔情和呵护,她所有的机智和聪明用在了如何帮助于连逃跑,是隐忍和善良。面对丈夫说的俏皮话而厌恶,心想,即使于连是天下最丑陋的男人我也爱他。德瑞那夫人爱的纯粹,爱的就是于连这个人。甚至当于连向自己开枪时,想到的还是为于连辩解和营救他。他是她今生想用生命去保护的男人,德瑞那夫人对于连的爱是超越生死之爱。
当于连面对死亡的时候最想见到的德瑞那夫人。当马蒂尔德让他上诉的时候他是不想上诉的,他说他对这个世界已不再留恋,说这话的时候他的思绪飘向了德瑞那夫人那里,担心她收到他的死讯会伤心,当德瑞那夫人来让他签上诉时,他立马在诉书上签了字。他爱德瑞那夫人爱的如火如荼。于连因为德瑞那夫人对世间有了留恋。而德瑞那夫人何尝不是,当于连死后三天,她亲吻孩子后追随于连而去。所以殉情到这我才有一点点理解。他俩都是至善至纯的人,他们的关系没有利益,没有世俗,没有身份,是道德让他们主动分离,是命运让他们以自相残杀的方式重逢,这样的安排注定不能善终。
马蒂尔德在现代社会无疑一个高傲的白富美,与生俱来的财富,社会地位,使她居高临下。面对着一群阿谀奉承的不学无术的富家子弟早已没有新鲜感,她崇拜玛格丽特女王,想要一个轰轰烈烈的爱情,想要挑战世俗,她的婚姻在贵族看来,是一个社会底层的人对整个上流社会的侮辱,所以必定招致整个阶层的敌视,不管你爱的人是一个多么才华横溢,卓尔不群的人。所以她的营救失败了,于连是贵族阴谋的一个牺牲品,她也随着于连成了悲剧的人。她的结局真的也和玛格丽特女王一样,她要回了自己男人的头颅,她完成了她史诗般的英勇救夫的壮举,在明知道于连爱着德瑞那夫人时义无反顾的为营救于连倾尽所有。她的爱情观:我爱你,与你无关,明知于连不爱自己,爱着的德瑞那夫人,我也爱你。以后她的感情世界里也将寸草不生一片荒芜孤独终老。一辈子为于连服丧服。
于连开始面对马蒂尔德的追求暗示始终无动于衷,开始于连并没有想要利用马蒂尔德进入上层社会,当马蒂尔德穿着黑色丧服纪念崇拜的玛格丽特王后时,于连认为她身上有真性情并不全是巴黎女人的矫揉造作,为她的坦率而感动。才开始试着与马蒂尔德交谈并愿意与她在花园散步。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于连到现在为止还是忠于自己内心的。而且这时候他已经和德瑞夫人那分开,但是和马蒂尔德一起散步后,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他决定和她交往,这也是仇恨她家人与生俱来的高傲的一种宣战。当撞见马蒂尔德兄妹在他们他,而他经过时他们又缄默不言,于连心中爱情的萌芽瞬间被摧毁,他认为马蒂尔德接近他是为了玩弄他再把他抛弃,让他出洋相,让他知道什么叫做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这些场景描写为于连开始步步为营有预谋的实施他的仕途计划做了铺垫。但是看到马蒂尔德曼妙的身材,灵动的眼神时,又觉得自己心乱如麻了,但是又怕被轻视,他只好远离她,为了自己自尊心不受伤害,不被嘲笑。当他慢慢俘虏马蒂尔德的芳心时,为了证明自己的成功,他故意在回信的末尾强调自己的最底层的社会地位,署上,“汝拉山区的剧木工”的落款,其实他越是这样强调自己的身份,他越想脱下这身代表着他出身的黑袍,换成受人敬仰的主教的红袍,但是当他亲眼目睹兢兢业业的主教在尔虞我诈的勾心斗角中被免职时他失望了,于是他想成为像拿破仑那样的军人,再也没有人敢轻视他,这是社会最底层和上流贵族阶级的较量和矛盾。刚刚觉得自己胜利了,又因为马蒂尔德的高傲的性格被冷落了,于连这时候把马蒂尔德和的德瑞那夫人比较:她身上哪有德瑞那夫人温柔,纯真的影子。他这时并没有意识到他还爱着德瑞那夫人。说不定又因为我的出身卑微才后悔委身于我。甚至当听到马蒂尔德把他称呼成一个偶遇的人想要一把古剑杀死她。他不允许别人对他感情践踏,他认为那是对他身份的轻视,这是他绝对不能容忍的。读到这里的时候我终于明白为什么于连朝德瑞那夫人开枪,是失望,他感觉他被欺骗被践踏被侮辱,是上流社会对他这个阶层的玩弄。我相信这时候于连对马蒂尔德有意一点感情了,否则他不会看着她远去的背影时暗自神伤,不会听到对方以“你”相称时高兴的不知所以。于连是一个极其重感情的人。之所以躲避,猜测,发奋图强,出人头地,步步为营,处心积虑,全部源于原生家里的冷淡和出身的自卑。在牢里那么多时间,俩个女人为营救他奔波,他的俩个哥哥一直没有露面只有他的父亲在他快要被砍头的前一天来看他,听说他有一些遗产时面露喜色。来看他的目的是为了财产。这样的原生家庭没有亲情和温暖。唯一的温暖和牵挂是德瑞那夫人。
两个真爱于连的贵族女人竭尽营救于连,最后还是没有成功,原因在于她们对抗的是整个阶层。
于连随出身卑微,他奋斗,卓尔不群,智慧,勇敢,他一生都在为他的出人头地努力,他把圣经倒背入流,到哪里都受到嫉妒和排挤,他从不同流合污,他像战士一样战斗。但是最终还是臣服了贵族,冒着生命危险完成上流社会交给他的任务。当他对社会灰心决心赴死时,是他灵魂最轻松的时候,他卸下了全部武装。当他看到德瑞那夫人时,他留恋生,但是这时候主宰他命运的是他所对抗的整个法国的贵族。
于连的虚荣心,自尊心,自卑,妒忌,高傲,野心,不择手段,步步为营获取了两个贵族女人的真爱。通过女人也成功跻身于上流社会,距离成功只差一步之遥时又因爱生恨向德瑞那夫人开枪而坠入深渊,成也女人,败也女人。红与黑,象征着两个阶层,同时也象征着于连面对两个女人时内心的理性与感性的挣扎,善良与野心之间的纠结。红色象征着德瑞那夫人的鲜血,黑色象征着马蒂尔德的黑色丧服。19世纪30年代的法国才能造就野性的于连,也只有那个年代才能造就于连被送上断头台 命运。
我以为是在生活,其实只是为生活做准备。现在我来到社会上,才明白在我演的这场戏没有落幕之前,我身边到处都是敌人,每一分钟都需要伪装-司汤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