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拿枪戳着主角的那一幕,镜头切到拿枪的人的时候同样画面先是刺眼的阳光,然后人动起来挡住了阳光才看清脸,其实跟从镜子或其他物体中间接拍摄人物的手法很相似。
梦境崩溃时晃动的镜头显示出环境的动荡不安。
快节奏的交叉剪辑时刻引导着观众的注意力。
坠落的慢镜头太有冲击力了。
26‘,当你做梦时你意识不到那是梦
“Well, dreams, they feel real while we’re in them, right? It’s only when we wake up that we realize something was actually strange.”
“You never really remember the beginning of a dream, do you? You always wind up right in the middle of what’s going on.”
“So how did we end up here?”
32’15‘,两面镜子相对
40’,彭罗斯阶梯(纪念碑谷的设计原理之一?)跟拍摄角度也非常有关系。
56‘,电梯升起,从栅栏看到海滩,这个镜头多次出现在各种剪辑中。
记忆监狱中的镜头设计,很符合情绪。
61’45‘,拍摄对话时常用手法,画面中的两个人,从同侧拍摄,当一个人说完话后变焦让他变模糊,让接下来要说话的人处于焦点,引导观众视线转移。
64’40‘,撞出租车,甩镜头,体现情况的紧迫。(当表现情况的紧张和刺激时常常会用多次剪辑的零散的镜头来突出这一点,而比较放松的情节则比较常用长镜头来表现舒缓的节奏)
激烈的枪战总是比较吸引注意力,镜头太乱太晃太快,具体分析比较难,不过恰恰突出了场面的混乱。为后面的争吵埋下伏笔。
尽管是多人对话,但在拍摄时还是基本遵循了中轴线原则(对话的两个人处于中轴线的两边,相对的角度),这样确实更有条理更清晰。
73’17‘,费舍脸上的打光,正好上半部分在暗处,反映了人物阴沉的心情。
76’,谈话时的镜头从近景到特写,也意味着人物的谈话不断深入,从拒绝交流到交心。
背景虚化其实是因为很多时候需要用长焦镜头来凸显主要人物,而长焦镜头的景深一般比较浅。
98‘,进入第三层梦境以后,剪辑在第一层第二层之间来回切换,用慢镜头表现的违背常理的各种现象,客车的翻滚让酒店发生了倾斜甚至颠倒,每一个镜头都牵动着观众紧张的神经。
滑雪躲避追逐的镜头用高速的运动摄影,比较有视觉效果,快节奏和冲击感。
105’30‘,客车坠落的一瞬,音乐声骤停,慢镜头留足悬念,极大地调动起观众的情绪。
为什么第一层梦境失重导致了第二层梦境失重却没有影响第三层?
115’,第四层梦境
118‘40’,他们刚进电梯,下一个镜头是第三层梦境的人猛地推开门出来,这个衔接让人十分意想不到。
122‘,第四层梦境的缓慢的情节与第三层梦境的激烈交火形成对比
“Her world is not real.”
“The death is the only escape.”
出乎意料的情节发展
”you are just a shade”
130’, “I was disappointed that you tried.”
135’40’,开头那一幕。
结尾在柯布抱起孩子们的时候镜头切回旋转的陀螺,在陀螺就快要倒下的时候影片结束,画面突然黑了,实际上却吸引着观众去好奇陀螺究竟有没有停下来。虽然影片看起来到这里结束了,全黑的画面不能当作电影镜头,但实际上却起到了吸引观众想象画外空间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