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为了考大学,这几乎成了地球的“定律”,那么我想问在“科举制”发明之前,我们的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孟子是怎么“教育”的呢?如果说第一句是对的,那么是不是说:孔孟二人连一个合格的老师都算不上?按照现在的思路:他们每天努力的教育他们的学生,然后,不考试?
显然,“教育就是为了考大学”这句话本身就是错的,否则,我们就要把孔孟打入“冷宫”,但,这种类似亚里士多德的错误“定律”被当成教条传承下来,“老师”们却浑然不知。
我们可以从孔孟的《四书五经》中很容易感受到他们创书的宗旨, 是教化人们明辨 “对与错” 和以及对“是非”苛刻的明辨态度,这是毋容置疑的教育核心!
而我们现在的“老师”就像《局外人》那样,每天说的最多的就是“怎么样都行”“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有些东西暂时是对的”等等,是以一种可有可无的态度去面对“对错”,他们甚至搞不清她们每天干的是对是错,又怎么教育我们的孩子?
“老师”口中的“教育”与其说是“教育”不如说是:工作。他们只是:为金钱打工罢了!
所以说:不懂教育,怎么教育?
《共的学生》是幸福的也是最辛苦的,他们8岁开始学习生产工艺,机械智能等等知识,16岁开始出科研成果,虽然,他们没有考试没有贫富差距,但是,他们从小都要学会忍耐饥饿,磨练自己的意志,懂得勤俭节约效率时间的重要性,否则就会更饿,因此,他们每天每时每刻都在与自己战斗,对他们来说最快乐的就是过年过节拿出科研成果,因为可以吃饱,还有就是长大,可以每天吃饱!因为,长期的饥饿训练,他们的身材都特别好,对生活也非常乐观,思维运算速度也比较快,无意识的追求效率已经养成习惯,最主要的是他们不会吃饱撑得去给别人制造麻烦,因为他们更懂得同情、忍让与沟通。但是既要保证食物营养满足人体需要,又要保证发育极快的青少年时刻有饥饿的感觉,这需要时时刻刻监控人体数据并进行合理搭配,是十分严格科学工作,因此,现代水平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