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坐在窗前,或看闹市动态,或观家庭生活,屋南屋北隔着客厅,看到的竟是两种不同的风景。
下班后的那段时光,有时寂寥难耐,做什么都无法静心,有时却乐在其中,捧一本书,也能与自己独处个把钟头。看得累时,放下手中卷,静静地观察不远处的单元楼。
一座座建筑,在寂静无比的小区内,亮着灯的像是充满生机的希望,被黑暗笼罩着的是无法想象的种种。
柴静在《看见》里说,家庭是最小的社会单元,门吱呀一声关上后,在这里人们如何相待,多少决定了一个社会的基本面目。说到此,突然想到小时候的阴影《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男主变态式的家暴估计影响了不少观众。
到底是和睦充满爱意,还是冷清宛若江湖,多少都取决于小小单元里的人。
就在间歇发呆时,一幅动态画面映入眼帘,也就三四岁的一个小男孩在自家沙发上不停地跳动,餐桌旁是一个比他大不了几岁的男孩儿,估计他们是兄弟俩。他们的父亲在给哥哥辅导功课,妈妈的身影却不知在何处。
这里有一些是看到的,还有一些是想象的。
脑海里不停地放映着一家四口幸福场景,弟兄俩想必都是十分淘气的,被三个大小男人包围着的女主时而感觉劳累,时而又觉幸福。
而在周围亮着灰暗灯光的屋子,可能也有人居住,只是屋里的气氛略显冷清。主人是葛优躺般的卧在沙发上看电视,还是出门锻炼遛狗去了,自不可知。
还有一些黑黢黢的窗户,似乎一直都未亮过灯,屋中可能早已落满了灰尘,也已许久没有人的气息。户主或许是个大老板,携家带口搬去别的地方,将这里空置下来。
夜静悄悄地,只是走进客厅,还是能清晰地听到马路上车行驶的声音。
在这偌大的小区,甚至这个城市,应该有不少像我们一样租住的房客,虽算不上什么漂,但也没有个长期固定住所,家当也一样跟着人行走。
看,那个亮着灯,阳台没多少点缀的屋子,估计就是租客居住的,这个时候,他或者她可能抱着手机看视频、打游戏、也许在忙工作,都说不准。他们最迫切的也只是希望有朝一日,能有属于自己的住所,可以随意布置,随心居住。
想想原始社会,人都是散落在各个流域,以群为居,天作被,地作床,肆意奔跑于大地之上。
如今,一座建筑,水泥砖瓦即可隔出或大或小的空间,人们拿着辛苦赚来的血汗钱买下那仅有七十年产权的房屋,经过装修拾掇,添置些家具,一家人蜗居其中,每亮起一盏灯就有一个家的气息。
即使如此,人还为拥有一套房开心不已,且踏实过活。从古至今,房子对于中国人,不仅仅是住所,更多是对家的期盼和念想。
多少个夜晚,无论身在何处,最喜欢的是天上的星星,还有那无数亮着灯的小小单元——家。因为那是光的来处,是每个人走向远方的牵挂。
正想得嗨时,楼下亮起的五彩灯反射而来,趴在窗户上向下看,原来是一辆救护车,不知刚被抬上去的是老是少,是男是女,病情是否严重,躺在救护车上的他(她)是否被牵挂,并牵挂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