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日 星期四 风
今天的英语课安排在下午第七节,放假前的最后一节课。明天就是元宵节了。
提到放学前的最后一节课,历来很头疼,更别提节前了。孩子们显得比以往更为聒噪,有些已经在私底下聊起对假期的期盼和打算。
我对此见怪不怪。只临时做了调整,将假期作业放在上课前布置。孩子们自然不买账,大声嚷嚷着,“老师,好多哦。”
心里忽然浮现出王庄中学99届毕业的高三七班的学生来。那时学校晚上9点多就熄灯了,熄灯后,几乎不允许学生继续熬夜。
一天夜里,大约十点半左右,先生和我骑摩托车从老家返校归来。发现他所带的高三七班教室里有灯亮着。走过去一看,原来是六七个男生点着蜡烛在夜读。
经过了解,才知道,孩子们偷偷熬夜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因为太晚回不了宿舍,有几个索性把被褥搬到教室里。第二天比其他人更早起来,又神不知鬼不觉地搬回宿舍。
先生很是心疼,问他们,“不累吗?”一个男生故作神秘地说,“老师,我们有灵丹妙药。昨晚xx瞌睡了,把自己的头在黑板上磕了几下,又接着继续苦读。”
先生回来后,感慨地说,“都说七班成绩好,哪知孩子们背后下的苦。”从此,他更当仁不让,俨然一个孩子王。
农村的孩子条件苦,住校的又多。老师的些许关怀,都令他们记在心里。先生常常会找他们谈心,三五个扭扭捏捏地站成一排,腼腆地笑着,眼神里都是喜欢。
有时候会跟他们分享一点好吃的,总是推来推去不肯接受。遇到球赛时,先生会招呼几个胆大的,来家里蹭电视看。高高大大的一群男生,挤在我们无比狭小的宿舍里,谈论着比赛和球星。有时候忘乎所以,与先生勾肩搭背,仿佛哥们一般自然,完全忘记了师生之道。
有时,父母们会托他们带来一些家里的特产,执意叫你收下,似乎你是他们的亲人一般。先生偶尔会骑自行车,行十几里路去家访。一位母亲曾 握着他的手,说,“孩子父亲去世得早,回来不停地说你对他的好。谢谢老师给了他父亲般的感觉。”
那是我们带的第一届高三学生,印象非常深刻。偶尔谈起他们,先生至今如数家珍,“一群很可爱,很懂事的孩子。”
他们中,有几个至今还跟我们有联系,每逢过年过节时,会发短信、打电话过来。有在机场做高管的,有在企业做高层的,有后来继续进修学历的,有在上海做警察的,有去了北京读研就业的……
一群没有背景的乡下孩子,为了自己的前途,在年少的时候奋力拼搏,并最终成为了同龄人中的翘楚。
先生感觉自己并没有做什么,却在某一年收到了一份贺卡,上面是一句英文:Your teaching means something in my life,which I will always treasure.
我将他们的故事分享给我今天的学生们,希望他们能滤去浮躁,静下心来,专注自己的学业。今天的社会里有太多的声音,孩子们太需要一间安静的教室一张安静的课桌。
祈愿我的学生们,不要在喧嚣里迷失了自己。生活不是作秀,工作不是汇报,屏幕里不都是世界的真相。
你们所需要的,是在青春的年华里,一点一划、实实在在的积累。虚耗的热情,只会让你的未来更加空虚。“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古人所言,至理至真。
看着大家稍稍地安静下来,我用最快的速度处理教材。果不其然,几分钟后,年级干事推门进来,安排课后的大扫除。说上级明天要来学校视察,班主任一会儿会过来详细安排。
我耸了耸肩,无奈地说,“这节课又只能上半节了”。学生们突然沉默下来,班长安慰我说,“老师,该咋讲咋讲,我们坚持到最后。”
下课铃响了。我以最快的速度,尽量简洁的语言和学生讨论完最后一个话题。完美收官。微笑着互道着“节日快乐”,我走出了教室。
心下思量:自从教育部减负开始,学生的课业负担愈来愈沉重。很多学校不得不增加课时,延长学生的在校时间。学生们厌学情绪日益严重,变得越来越浮躁。这真是一个死循环。
也许,正如你我所感受的那样,我们都处在一个浮躁的社会。学校、学生自然不能例外。
(求索教育随笔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