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这世间的一切都是相似,那么便少了多少乐趣与思索.
【十三】
很早的时候就听很多人说:这世间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叶子,也没有长得一模一样的人,即使是双胞胎也是如此。这样类似的话还有很多很多,但是共性都在于强调多样性。
这个世界每天都在变化,每条街道都行走着不同的人,每个人的心思都不一样。也许有人想着今天回去该吃些什么、有人想着明天的工作如何完成、也有人想着我到底该找一份什么样的工作。每个人都有着其自身独立的思维,有着独属于自己的选择与道路,生命的轨迹可以相似,但难以相同。
有一个成语叫做殊途同归,殊途乃指不一样的道路,这道路可以是人生、可以是选择、可以是归宿,但重点大多在“殊”。人生重在殊途,没必要模仿,也无法模仿。
前几天有一篇文章刷爆了朋友圈与各大网络平台,张五毛无意间写下的《在北京,有2000万人在假装生活》引起了大家广泛的关注与讨论。
在这篇文章中,北京俨然成为了一座“嗜血之都”,成为了一个鄙视链的象征。什么时候,拥有的房子数量成为了权利的一种象征,五套房鄙视三套房的,三套房鄙视只有学区房的,似乎只有在鄙视链的最顶端的生活才配称得上生活。北京是一座光怪陆离的城市,它承担着中国首都的荣誉,承载着无数青年的梦想,却也吸食着一大部分普通人的尊严。
这篇文章发出后引来了很多的争议,有人觉得这篇文章的底气源于丢失的老北京这个故乡;有人认为究竟什么样才算得上假装生活?没有五套房就是假装生活吗?;有人认为这只是作者思想的一意孤行,不能代表民众的普遍想法。
在这里我不对这篇文章做出过多的评价,只是文章中有一句话我颇为赞同:“生活是自己在过,只有自己才知道究竟什么样的生活是自己想要的。我不知道他人是在用什么样的标准去评判别人的生活,或者说谁给了你权利去评判别人的生活。”在我看来北京2000万人有着2000万种人生,无论他们是否在假装生活,都是他们选择的道路与状态。这是生活、这都是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
我们从来不需要去刻意强求什么,精彩也不会以一种形式永远停留在某一处。很多人说起人生,总爱倾慕别人,认为别人的人生永远好过自己。可“好”的定义究竟是什么?是风光,还是适合?
一个人的人生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制约,每个人的境遇不同必定决定了不同的人生。
我喜欢大冰既能朝九晚五又能浪迹天涯的生活,喜欢他在丽江开一间小屋,延续着自己的情怀与信仰。但我知道缺乏条件,现有的资质撑不起这种安逸的梦想。我喜欢维安与文字厮混的生活,敬佩她提前九年完成自己出书的目标。可我知道这样的人生我可能也无法完成,因为一开始就是不同的路。
我喜欢他们的人生,但也从不苟且自己的人生。我喜欢文字,纵使我无法以它为生,但并不妨碍热爱,这种热爱不需要资本;我喜欢自由职业者的人生,纵使我无法开一间像“大冰的小屋”似的店,但我依然能够用最自由的心态对待我现有的生活,已经足够。
这大概是一种殊途吧,这种殊途往往容易引发深思,引起对于自身现有生活的评估。评估最后,也许你会发现自己的生活并不算赖。
即将二十岁的年纪,有着迷茫、有着自卑、有着自大。我们不断尝试,套用着各型各色人的人生模版,走不出自己的人生。忙碌焦灼的生活下我们不曾认真审视与思考,究竟什么样的道路才是适合?
有人用不要在机场等一艘船来形容不能等待的爱情,但是这句话同样可以用来形容不能企及的人生。
人生重在殊途,每一个人都能够成为他想成为的例外。若是世间的所有人都不尽相同,那么生活会少了多少精彩与乐趣,那么世界会变得多么索然无味。
有人难当命运途中的孤儿,可是梦想扎堆的结局又会有多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