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这句话“若一件事用愚蠢足以解释的话,就尽可能不要用恶意去揣测了。”还是一个名为“汉隆的剃刀(Hanlon's razor)”的专有术语和理论解释模型。
- 罗伯特·海莱因在1941年发表的小说《帝国的逻辑》中有句话:“你把愚蠢所导致的许多情况,都归咎于邪恶”。
- 有个谚语,一般认为是出自拿破仑一世:“如果无能已经足以充分解释,就绝不要归咎于恶意。”[1]
- 歌德在1774年发表的名作《少年维特的烦恼》中也有句类似的话:“误解和忽视在世上所造成的混乱,比恶意和欺骗要多上许多。无论如何,后两者的频率都低得多。”
- 一个具有英式英语风格的谚语:“搞砸,而非阴谋”,则源自Bernard Ingham爵士说过的一番话:“许多记者沉醉在政府阴谋论中。我可以担保,如果他们支持的是搞砸论,就能做出更精准的报导。”[2]
一语惊醒梦中人。年少时的自己,对政府的抨击、体制内行事的不满,都用了“动机”去揣测、去想当然归咎为他们的恶意,其实原本可能只是无意的粗心和无知的愚蠢罢了。
人们常将事情的失败,指责是为啥会这样?我想可能是,我们对他人所做事情的评价,若结果不遂时,常归咎于他人的内在主观的不作为、乱作为。
本质上,这是我们放弃了部分的安全感,交由他人进行分工合作之后,遭遇了达不到预期的结果。在总结经验时,是认为事情本困难,有失败的客观概率;或是合作方的能力不足,还是认为是合作方的动机不纯?
因为人对自己安全感的部分放弃,本就小心翼翼,这时出问题了。
- 人们往往不会想到的事情本身之难,若是事情本来就难,你决定去做且做不成,不是给自己打脸么?
- 也较少考虑到合作方的能力,若是能力不足,不就证明自己挑选合作方的能力不足么?
- 于是,潜意识的你,就更容易把责任摊到合作方的主观动机上。
反过来,人们对自己做的一件事,这事是单干的。若达不到预期,一般会归咎于变化了的客观环境的束缚,以至于我们无可奈何地失败了。容易逃避责任的我们,想的不是事情本身之难;也不认为当时的环境(静态)有什么束缚,都是环境的变化(动态的哟),导致了自己的措手不及,无力回天。
因此,古人所言的“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是很睿智的一番言语,也是一个切实可行的突破安全感束缚、继续试错、敢于合作的行事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