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母亲,六十岁了,我和丈夫三十出头,女儿两岁,我们是一个典型的晚婚晚育家庭。
我们五个人有着不同的成长环境,不同的社会阅历,不同的经历,不同的事业,如此的不同,但是我们五个人生活在一起四年了。
正是因为这些不同,也让我们在生活有了小插曲,小摩擦,小美好,也有小确幸。
关于饮食,父母习惯了节省,因为他们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深知物质匮乏的痛苦。
我和先生出生于改革开放后的八十末年代,正是物质越来越丰富的时期。
再后来我们又接受了新时代的高等教育,共同认为,饮食必须健康营养才好。
所以总是理解不了父母喜欢吃剩菜剩饭,也因此有过小摩擦。
而女儿是最幸运的,生活在一个物质过剩的新时代,物质丰富,任尔挑选,但是健康却无法保证了。
尽管如此,但是我们依然求同存异得生活在一起,父母也渐渐不吃剩菜剩饭,我们也渐渐把每顿的饭菜的分量稍微减少,增加种类,营养也跟着有了保障。
说起旅行,父母总是很矛盾的,在他们年轻的时候,生活的奔波,物质的匮乏,交通的不便,是没有条件让我们去享受旅行这件事的。
现在终于有时间了,却不适应了,出发前总是有各种焦虑和担忧。
一是担心坐车,吃饭和上厕所都不是很便利;
二是担心舟车劳顿,各种排队等位,身心疲惫;
三是担心门票住宿花费,吃喝住行花子女太对钱,节省的观念时时在心头。
我和先生的观念却和父母大相径庭,一直都认为赚钱的目的便是带着家人一起享受生活,所以旅行从来都是以住的舒适,玩的开心为主。
虽然有时花钱太多,父母时常抱怨,但是我们五个人在这几年的磨合中,带着父母去过了一些从未去过的地方。
看过了大海碧蓝的模样,欣赏了山川的秀丽,看过了父母这辈子很多第一次看的风景,很满足。
可能多年后,我也期待女儿可以带着我和先生去看她眼里的美丽风景,去探寻不一样的人生经历。
父母和子女的观念差异,其实无处不在,而我们选择的更多的是磨合和包容,
小时候他们辛苦培养我长大成人,现在我也要陪伴他们慢慢变老,这也是我身体力行要教给女儿的道理。
我们在求同存异中生存,也在求同存异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