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是因为我们终于自立了。三十而立是因为我们终于看清了这个世界。三十而立是因为我们终于相信了自己。三十而立是我们终于不再被欺骗。三十而立是因为我们终于知道了自己的价值。三十而立是因为我们终于知道找到如何适合自己的跑道。是啊三十而立。那是因为我们经历了,懂得了,明白了,看透了。所以我们知道珍惜了。快要接近30岁左右的你,或者说已经30岁左右的人,明白了这个道理了吗?今天就来说一说我的感受。
我要说的是,一个人一定要开阔自己的眼界,而开阔自己的眼界,就是。一定要经历,一定要去实践。经历的不要太多,但是经历一定要深。在一个人没有经历之前,就有如我们在小学的时候学的那篇课文,小马过河中的小马一样。在小马还没有过河之前,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可以轻而易举的趟过去。可是没有经历就没有经验,没有经验就不知道深浅,不知道深浅就会犹豫和徘徊。犹豫和徘徊就会阻挡你前进的步伐。然而小马过河中的小马恰恰是这种情况。就好似小马在没有过河之前去询问松鼠,这条河能不能过。而松鼠和小马同为动物类,但是松鼠却和小马拥有不同的优缺点。小马的腿长就是天生的优势。而松树的腿短,这就是天生的相对不足。但是,若果所有的过河动物,都要以松鼠为参照系,然后判断过与不过,这样的一句对吗。这显然是不对的。因为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真正的比较之后你才会发现,每一个人在生活中都有相对于自己的弱者和强者。这样就会形成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就拿松树来说。虽说松鼠的腿比小马的腿短,但是松鼠的腿要比蚂蚁腿比起来,是不是要比蚂蚁的腿要长呢?松鼠的腿肉和老鼠的腿比起来,是不是也要比老鼠的腿长呢?这不就是比下有余吗?然而相对于小马的腿,松鼠的腿又显得很矮很短。那么这就是比上不足。一个比上不足的人的经验和教训,能不能用在一个比下有余的经验和教训的人的身上呢?这显然是不可以的。你可能会说要拿事实为依据。事实面前确实,松鼠的同伴在过河的时候被淹死了,因为松鼠的腿短。然孰不知事实的依据也是有相对性的。一个比下有余的人,也许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在比下有余的状态中。就比如小马。他根本没有想到自己的腿比松鼠的腿长。这个天生的优势导致了,松鼠同伴死亡的事时不可以作为他的依据。因为小马的腿长,这是天生的优势。那么现实中的人是不是也会有这样的困惑呢?在事实面前无话可说。可是回到理想和自己直觉和第六感的状态中的时候又想跃跃欲试。那么这个时候就会形成纠结犹豫和徘徊再次产生。一方面是铁的事实在自己脑海中挥之不去。而另一方面又相信自己,还可以感觉自己能够成功。那么问题来了,到底此时的自己应该如何抉择呢?说句实在的,30岁之前的我们经常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没有一个系统的判断自身价值的方法。没有一个更好的方法,把自己的价值和当前的问题进行综合比较。到底自己的价值和方法能不能解决当前的问题。这于是就会让很多人头疼不已。就好比小马过河中的小马,没有一把尺子量一量自己的腿到底有多长,然后用另一把尺子去量一下河中的水到底有多深?如果小马知道了,自己的腿长度高于水的深度,那么自己可以大胆的躺过去了。然而在现实的生活中,谁也不会有这把尺子交给你。谁也不会拥有这把尺子。而最好的想法就是亲身实践。想要得到最好的反馈,最好的办法就是去经历。因为经历了反馈了,你才会有感觉,感觉才会加重你自信心。否则就是纠结纠结反而会降低自己的自信心。这就说明一个问题,为什么很多孩子喜欢玩游戏?为什么游戏如此上瘾?为什么很多孩子游戏上瘾之后很难改掉?你如果对一个没有玩过游戏的孩子说,你说游戏很好玩,他是不会相信的。他会告诉你游戏浪费时间,游戏会让人得近视眼等等一系列的回答。然而玩过游戏的人就会知道,游戏可以不断的有反馈。而游戏中的奖励就是反馈的真实体现。随着一个游戏玩的时间的加长,自己的级别越来越高,自己所获得的币就越来越多,自己所打的怪就越来等级越高。自己就会感觉很有自信很有成就感。而这个成就感和自信来自于事实的反馈。纸上谈兵,照本宣科,注定不如真实事实践。这就印证了马克思的那句话。实践出真知。然而后面我还要加上半句。那就是真知增加自信。针织就是自己的体验,针织就是事物对于自己的反馈,针织是独一无二的,自己的真知不是别人的真知,而别人的真知也不可以放在自己身上。这就是为什么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不同,人生结果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