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白沙,七坊,龙江中心学校, 曾丹凤,很年轻的小姑娘,执教的是《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整理与复习》,很好奇,一问才知,她觉得整理课不好上,计算的整理课尤为如此,于是自选此课。小小年纪,短短教龄,竟有如此自觉,着实不一般。
整理与复习怎么上?听后觉得下述三步是必由之路。
1.知识梳理建结构。这是规定动作,三年级的孩子如何整理?需要教师的引导、帮助:翻开课本,逐个提炼内容(其实这步应在新授时达成);出内容图卡,排个知识结构(课中教师用的是课件,直接提供绘制好的结构图,我以为,给出写有学习的内容的卡片,让学生自行归成三类,结构化的体会自然会更深刻些);观结构图表,想个彼此关联(口算、笔算、估算三者有何不同,又有怎样的联系。此时不能再各自独立,应该置于一处,显出关联。也只有在比较之中,学生方能感受到对三种算法的灵活选择,进而成为解决问题时的一种自觉)。
2. 内容初测助巩固。这是必要环节,拾遗补缺整理与复习旨之所在。若是如课中这般,教师出一题,学生做一题或是讲一题,既碎又小的步子,不仅会让学生索然无味,更重要的是平均用力之后重点难现、问题难解。想来应是走好五好:1.设好习题。题不能多,题不能难,典型就好,口算“900除以3和96除以3,要求口算出结果,表述出过程”,笔算4小题“首位够除的,首位不够除且有余数的,商中间有零的,商末尾有零的”;2.给好时间。课堂静下来,每个学生静静地算,默默地说;3.选好作品。在学生测试时教师对不同层级的学生作品进行了解,发现出现的共性问题和有讨论价值的个别问题,圈定展示的资源、交流的话题。4.搭好平台。亮出学生作品,引导学生静观,鼓励学生评判,判出对错,说出理由,提出改法。5.做好反思。练是为了发现问题,评是为了解决问题,反思则是为了积蓄学力,“哪里错?为何错? 怎样改错?哪里不优?为何不优?怎样变优?”循序叩问中,元认知能力在生长。
3.当堂再测明效果。脚踩瓜皮,踩到哪算哪的现象在一些课堂常态存在。2022年版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教评一致性”,“学生学到了什么程度”教师应设法将其明于心,给出时间再测。课前设计时涉及的内容可以广一些,做好充足的储备;课中则根据初测时发现的问题进行内容的精选,选择痛点、堵点、难点和易错点;给出充裕的时间让每个学生独立完成检测;随后通过多样的评价第一时间得到较为精准的反馈,比如在知能基础相对弱些的学生群中随机抽取师评;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规范答案互评,并汇报同伴完成的情况,特别是出现的主要问题。经此一步,哪些问题未得根本解决?哪些学生需要及时的帮助?教师便能了然于心了。